處變不驚
有些人,心情容易緊張,每當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他們立即心煩意亂,浮躁緊張,不知所措,常被戲稱之為「緊張大師」。這類人的性格特徵是容易焦急暴躁。其實,從佛教的角度來看,覺得人的心不管遇到什麼外境的影向,都要保持頭腦冷靜,處變不驚。這樣才可能超然物外,收放自如,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禍福相依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褔兮福所伏」,福與禍其實是沒有永遠固定,而是循環輪轉的,亦就是說,一個人福享盡了,禍亦如影隨形而至,正如我們將存放在銀行的錢不斷取出後,終有一天,我們將會從富人頓即變成窮人;當我們看到銀行賬戶的餘款是空白的時候,心裡光是著急是沒有用的,於事無補,唯一應做的事是怎麼樣儘快賺到錢,把用完銀行存款,儘快補充上去,這才是應變危機的關鍵,否則只知道銀行的存款花光了,而不知道設法補救,這樣的人不夠智慧。生活在這個錯綜複雜的世間上,我們隨時隨刻都會遭遇到危機的來臨,其實,正如俗語有云:「有危機才有轉機」,世上有好多成功的大企業家不就是在許多的危機時,取得隨機應變而扭轉乾坤嗎?
因此,唯獨愚者才經不起事物的考驗。而自告失敗,智者在危機中往往能找到了發展的機會,所以,危機不一定是不好,古人有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些名句都是在鼓勵我們處變不驚的道理。
世上有很多的事情往往會因禍得福,同樣的,當我們在春風得意的順境時,也要常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而是要居安思危,因為福與禍兩者是在不斷的交替轉換的,人生的一切都是在無常變化中活著。正如莊子說:「生死、得失、窮達、貧富、賢不肖、毀譽、饑渴、寒署等等都是事物的變化」。既然這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老是緊張有何幫助呢?由此可知,做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不如做一個開朗豁達的人,會對我們身心的健康更有幫助。
坦然面對
人生種種吉凶禍福不是莫名其妙,說來就來,而是由於過去世中所造的諸善惡業的因緣報應,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在作者是」。既然以前愚昧無知,造下各種各樣的業因,現在果報現前,後悔莫及,已經無法挽回了,但在這個時候,該受的就應該坦然面對,並以平常心來承擔一切果報,就像人生對老病無法抗拒的時候,只有隨順因緣,坦然地去接受它。
其實,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時刻都在無常的變化,正如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年年如是的循環不息;又如人有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人的遭遇有悲歡離合,以及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這些都不是我們任何人的能力可以擺脫得掉。就像天要下雨、海上因風起浪一樣,誰都無法阻擋得住的,我們如果對世間種種人、事、物的愛憎有過多取捨的話,那麼人在生活中只有十分有限的快樂時光,其餘的時間均會被外境所幹撓而患得患失,被外緣牽著鼻子走,活得不自在。
調整情緒
凡是遇事容易緊張者大都是膽子小,擔心出問題以後不知如何處理。所以,如何消除這種不穩定的情緒是當務之急。
以佛法的方法是,第一,每天早晚各一次靜坐十分鐘,調好自己的呼吸,不快不慢,心念要集中,心境始終保持一致,沒有第二個念頭,如果能時常這樣做,心就能安定不動,遇事亦能保持冷靜。
第二種方法是學會放下,自己告訴自己,做事只要盡心盡意的去做,如果真的做不到理想的要求,則隨緣隨份,也不要太過勉強;正所謂盡了人心,聽天由命。只要盡心盡力去做某件事就好了,凡事不要期望太高,否則便會影向到自己的情緒。
結論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其性格是充滿自信和豁達的,因此,每逄遭遇到再大的事件發生,心都不亂、意亦不煩;保持頭腦清醒去思考如何去面對它;進而將遇到的逆緣,轉化為一種事物發展的契機,因此,對於一個有智慧的人,不但在順境中可以操控自如,同時在逆境中亦能得心應手,這就是佛教所講的化煩惱為菩提 ( 覺悟 ) ,亦是成功者與失敗者最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