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不應成為拒絕新移民理由

本报专栏作者:匯澤

語不驚人死不休,1月4日,聯邦保守黨領袖競選人布萊尼(Steven Blaney) 專門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他的移民政策,主張減少移民人數,“以便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在人們印象裡,聯邦政黨的國會議員提出減少移民人數的主張,這還是很多年以來的第一次。上一次有政治人物發出這樣的主張,是來自1990年代初期的改革黨。在改革黨之前,那是一百年前提出要求“保持加拿大白色”的各個政黨,他們根本就不希望白人以外的種族移民加拿大,因此設立各種法律和政策,限制、排擠來自歐洲以外的移民。
到了2017年,布萊尼再次提出縮減移民人數,理由是移民的“融入”有問題。這是否是改革黨的舊事重提?我們不妨以“批判性思維”審視一下。
其實,移民人數的多與少,並不是這裡的主要問題。加拿大每年的移民總體人數,應該是依照本國的人口結構和需求而決定的。我們需要仔細看一看布萊尼要求減少移民的理由。
布萊尼在闡釋他的“融入”問題時宣稱,“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給這些移民以機會。……如果沒有人給你一份就業意向,如果你不能精通(master)一門或兩門官方語言,那我們就有大問題了。”布萊尼提出的移民條件,大多數移民估計達不到。在剛剛落地或者剛剛從加國大學畢業之後,就有僱主願意聘用你,提供工作意向證明,這當然是個好事。但是,有多少中國移民可以在踏上這片國土之前,就能讓僱主瞭解自己,相信自己,並出具工作意向的證明?什麼樣的英語程度才能算是“master”?又有多少來自中國的移民在踏上這片國土之前,就熟練掌握英語或法語,沒有一點口音?
作為移民,我們確實需要正視來自外界的批評與批判。當輿論發現並批評我們社區中有的人開著寶馬豪車,領取救濟卻奮勇直前;當別人批評我們社區中有的人住著百萬豪宅,卻不惜打破排隊順序,哄搶市府免費派發的融冰鹽沙沖在第一位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正視這些批評,反思自我,糾正我們的行為,營造和維護我們社區的形象。這樣的批評與反思,目的是促使我們這個族群的每個人走向更好的自我。如果我們把善意的糾正稱作批評,而把從一開始就企圖排斥或限制整個族群的行為稱作批判,那麼批評與批判之間,有著質的區別。一個是希望幫助人治病,一個是乾脆不想讓病人活過來。
是的,任何一個族裔的新移民,在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和國度之後,不可能立即就與當地社會百分百一致,都會有“融入”問題。“融入”的問題應該是新移民本身以及當地社會(包括政府、政客)需要共同努力解決的事情,而不應該成為拒絶新移民的理由。
在加拿大社會,有一部分右翼人士把移民完全當作福利來批判,因此要求減少,把移民部辦成“不移民部”;而另一部分左翼人士同樣把移民完全當作福利,但是用來讚揚,要求增加。真正平衡、中庸和以經濟為考慮的視點,應該是把移民當作建設國家的重要人才來源,把移民部當作吸引海外人才和資金的人力資源部。實質上,加拿大是需要移民的國家,這不僅是從它的包容和人道考慮,更是從它的經濟發展需要而考慮。移民就是加拿大勞動力的重要來源,是加拿大吸引人才用作經濟建設的重要渠道。(原文有刪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