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極樂世界(三)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現代科學研究的發現,為佛教的這一義理找到了實證依據。那就是假設有一艘近光速的宇宙飛船從銀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將需要多於十萬年的時間(我們所處的銀河星系的直徑約有十萬光年)。但這只是對於(相對於銀河系)靜止的觀測者而言,飛船上的人員感受到的旅程實際只有數分鐘。這是狹義相對論中的移動時鐘的時間膨現象。
佛經有云:「一念凈信,能滅八萬四千煩惱眾罪。」只要一心稱念佛的清凈名號,生起一念清凈的信心,無邊的罪惡都會被這念清凈心給消融掉。好比一個黑暗的房間,只要把燈打開,黑暗霎時消失,就能現出光明。時時念佛,不怕散亂心,一句佛號就是一道光明,雖然光明強弱不同,但是只要有光,就能劃破黑暗無明。念佛通常是早晚課誦必修的功課,出家或在家的四眾弟子,除了有固定的念佛時間修持外,持名念佛更是可以隨時隨地,沒有時間或空間的限制,利用在日常作息之間的片段時間來念佛。任憑生活忙碌,仍要養成習慣,雖在百忙中決不許忘卻此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然而,因為每日的定時念佛或散心念佛的修持時間,非常之短促,心念不易集中,難以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所以 ,湛山精舍於每年的農歷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日前夕,於觀音殿二樓啟建彌陀佛七七永日。在「佛七」期間,有許多信眾遠離塵世俗務,在湛山精舍觀音殿內清凈莊嚴的環境裏,提起正念,令心口不離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凝聚大眾加行共修的力量。如此念佛共修機會,更容易使念佛修行人易於攝心守意,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七」在佛教中是有其特殊代表性的意義,「七」是指以七天為一個周期,小「七」就是七天;而大「七」則是指七個七共四十九天。佛在《阿彌陀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此可見,「七」的意義是如此殊勝重大。然而,「佛七」不是法會,若將「佛七」看作法會,那就是沒有真正理解「佛七」的意義。「佛七」真正的目的是放下萬緣,在這七日當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得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境界。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不同,就看你能放下多少;放下得多,一心功夫就深;放下得淺,一心功夫就淺。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事理圓融就達到打「佛七」的目的了。所以,舉辦「佛七」就是為了以念佛的信願行,積累往生佛國凈土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