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人生 42 禮儀規矩和佛教中的戒律(二)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弟子規》的入世之道
說到孩童的禮儀規矩,我認為《弟子規》是一部非常好的範本。現在許多團體和個人都在弘揚《弟子規》,真是福德深廣。《弟子規》原名叫作《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此人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入則孝,出則悌”思想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用來啟蒙養正,教育子弟,培養忠厚家風。
在《弟子規》的開篇就開宗明義地講:“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講,《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在“出則悌”中講:“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意思是說,當哥哥姊姊的要友愛弟弟妹妹,作弟弟妹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沖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許多朋友可能有個誤解,認為《弟子規》是給小孩子讀的,其實不然,“弟子”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晚輩後學”,凡是有長輩的人都應該學習《弟子規》。我個人認為《弟子規》是在世間法層面上很好的道德規範。有的朋友可能會擔心,這種禮儀規矩,嚴格的管教會不會讓孩子沒有了自性,沒有了思想、沒有了主見呢?懂得禮儀規範和有思想,並不矛盾。對孩子管教嚴格,管的是行為,並沒有限制孩子的思考。但作為長輩,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問題,對孩子嚴加管教的同時,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書,多和他們交流,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思想,培養他們的個性,不能粗淺地認為沒有思想是講究禮儀規範造成的。就如同佛教一樣,佛陀在給我們制定了戒律的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經典,智慧成就了,戒律自然圓滿。
什麽是佛教中的戒律 ?
如果講到出世間法,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想要徹底解脫煩惱,了脫六道輪回之生生死死,我們必須要遵從佛陀的教誨,受持戒律。戒律,在梵文中叫作sila;音譯為“屍羅”,是慣行的意思,具有“行為”“習慣”“道德”“虔誠”等義。戒律是佛教小乘三學之首,大乘佛法中的六度(六波羅蜜)之一。其根本精神可以歸結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教戒律從事項上講非常復雜,從五戒、八戒、十戒到四十八戒乃至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為三百四十八戒)。但究其本源,從理上講則歸於攝心為戒。熊十力曾指出:“戒律之本,要在不違自性而已”,“故戒者,自性良知之自由也”。
在這些戒律中,朋友們可能最熟悉的就是五戒了。所謂的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中首戒為“不殺生”,不僅指不殺人,還包括“一切有行、蠢動、含靈,皆不得加害”。但以殺人為最重。因為對於一切生命個體來說,生存是最重要的。佛教從維護人類自身的生存推及到世間
所有有情的生命,體現了對生命高度的尊敬,是一種生命哲學。“不偷盜戒”是指“不予而自取”。是說對他人的東西哪怕是一草一木,未經許可,都不能擅自取用。“不邪淫”是指杜絕一切不正當的性關系。因為佛教認為欲為貪愛的根本,也是生死輪回的原因。“不妄語戒”是不說謊言,誠信正直,沒有騙誑行為。“不飲酒戒”在五戒中叫作遮戒。所謂的遮戒是指飲酒本身沒有罪過,但為防止酒後失言,酒後亂性,所以要杜絕。此戒的目的是為保持智慧,利於修行。
近代大德太虛大師在《佛教人乘正法論》中對佛教五戒作了新的解釋。他歸納為 :
(一)不殺生而仁愛;
(二)不偷盜而義利;
(三)不邪淫而禮節;
(四)不妄語而誠信;
(五)不飲酒而調善身心。
不難看出,太虛大師將出世間法中的五戒與世間法中的道德標準聯系起來,也就是用出世間的精神來做世間的事情,這正是人間佛教的真諦所在。
結 語
無論是我們先人留下的禮儀規範,還是佛教中的五戒,其本質都是讓我們止惡行善,培養我們的福德與智慧。如果從世間法層面上看,其結果必然是趨吉避兇;如果從出世間法的角度看,則幫助我們徹底地遠離煩惱進而解脫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