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民主素質未到位

本报专栏作者:龐林

大陸民粹盤死民主

20世紀後,潮流認為人權是與生俱來,凡事有意見謂之民意,抗議遊行謂之伸張民意。如此認定,是否合理?談人權,應附帶條件,不應超過無法自律的民主,例如,臺灣四年選一次總統是大家同意的政治遊戲規則,還未就職,落選一方就發動罷免,這是素質不足。大陸也是,學生六四運動換立場由你(例如王丹)當政,是否你能接受?臺灣318太陽花學運,蔡英文、林飛帆若執政,能接受嗎?值得懷疑,爭民主,不能破壞法律。民主問題,急,一定出事,要與教育配合。

夠水準的政黨,執政不獨裁,尊重在野;在野時自己也能就事論事,是國家正義防線的政黨;其談民主,是以現實討論,可以表達,但不同意見也要聽,理性的民主,溝通後爭辨出是非才定案,這會使人充滿信心,融入後,會生出氣色,帶動進步。分析大陸,其民主已被民粹盤踞,其民粹兩極,被喜歡的可以活、不喜歡就是讓他死;袁世凱、段祺瑞、蔣介石都是困死民主戰場,實際是敗在躲在後面的造謠者;五九國恥怪袁世凱、五四罵北洋賣國、沈崇案實際是倒蔣,都是造謠。民粹通常都是意識形態引導,吵吵鬧鬧是非不分,大致上,一群人反對對方所主張的,但自己卻拿來用,這就是民粹。以爭民主,奪權成功後,卻沒有民主,也屬民粹。

民國大陸,反對派都是為反對而反對,用煽動吆喝取得民意,不理會法律程序,一切為奪權。臺灣立法院運作出現空轉,也是民粹,統獨問題也是民粹;民粹通常只有短時間迷惑,就算得到掌聲,沈澱幾年後也能分辨出壞的部份。

鄧小平曾檢討歷史

民主通常看長期效果,大陸現仍沒有實施民主的空間,只要聽到不同意見,即惡言反對,由於這種顧忌,許多任務小組成員只能指派。依《南方週末》作者丁學良2014年8月14日發表,題目《為鄧小平1980年818講話寫奉命文章》之說法,鄧《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說法是:【在這之前發生的一切嚴重錯誤,主要根源是[封建主義的餘毒]。】鄧講的封建主義是指領導體制與政治權力層面的問題,形成一言堂與一把專制是多年長時間形成的現象,他說,沒有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會導致連鎖反應嚴重後果;【這是說,無法實施民主是歷史造成。】他把當時整理出主流理論與爭論的民粹焦點,做了定位整理,他的看法是,我們(中國)長期以來缺乏民主傳統,深挖根源,審查到找出(病因)是封建專制主義。鄧小平言論,看到他是超越當時的那一代大多數同事,他說出實際的人民病態–其實應該也可歸納是陸胞壞的[民粹]。而之前是,反封建就是反老幹部,就是反黨,說明,誰反封建就送到新疆、青海去勞改,等等。這些問題理論之病症很難使力更正,使知識份子不願意出來講話。當時是李維漢對鄧小平說,總結歷史教訓,要對毛的一些話重估。毛說1949年之後,中國最大的危險是資本主義復辟,我們中國沒有任何形式資本主義,怎麼復辟?看來最危險的應是封建主義復辟、專制主義復辟。鄧小平上臺後說,我們面臨的干擾有各式各樣層面,而左的比右的更危險,封建主義比資本主義危險更大。封建主義的餘毒與民粹是否有拉扯連接關係,有!當然有!民粹是百年長遠背景形成,可是,如果不要有煽動者,用正道治國,中國1946年會接上文明軌道,鄧的說法,是受到推動,也是鼓勵,也是北京等城市大字報,整理的歷史教訓,說法也有企圖減少農民革命的責任。

鄧為中國改革做的事,不只是走資,也為固有民粹開出大道。基本上,時間還不夠,大陸現在仍然是留守在過去民粹特性,還不能實施民主,問題在高中教育仍然不普遍,師資更落後於需要的水平。概括總結鄧小平一生所做影響政治的事有革命性或建設性共有五項;一.農協鬥爭,其價值之評價是人性問題,西方早有定論;二.反蔣鬥爭,這是孫文聯蘇,世界革命的延續問題,挺毛反蔣是非曲直,用立場無法說清楚;三.解放戰爭,鄧原是排名第11位大元帥,因只取十,而落榜;四.改革開放走資,是最大膽識,但實際是反共兼反蘇;五.檢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說出核心本質主要根源是[封建主義的餘毒]。以民主陣營來論,其第四項與第五項都是反共行為,而如果是1975年之前提出第四、五項,可能中國就無法改革開放了,顯然適時極為重要;民主素質未到位,實際也是適時問題,等時機成熟才談,學生必須拿出耐心。

盧梭談民主算太早

盧梭(1712-1778)寫天賦人權啟蒙民主,是躁進革命行動派雅各賓黨奉行的思想家,他使世界動盪不安,使共和成為潮流,但沈澱後,廿世紀法國人承認路易十六無罪。任何思想若只想前進,不考慮背景及漸進,用躁進以潮流美化,都會出事。推動共產大躍進,應擇小地區實驗,以漸進達成才是要領,紅衛兵橫行,文化大浩劫,都是素質太差,盲從躁進帶來災難。

談人權要附上條件,談民主要配合素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爭取民主共和,但素質不夠帶來殘酷血腥,當時第二波殺第一波,第三波殺第二波,不但繼續數波,而且王室復辟數次,百姓看到煩,走回頭路投票支持拿破崙幹皇帝,哪有看到共和?後來是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失敗(1870 09),首都政變,巴黎公社再暴動(1871 03),使列強干預才算走上共和。中國也是如此,人民盲目跟隨,代價就是災難。盧梭說:生活環境自然條件下,人的本質是好的,但也是高貴的野蠻人;這分析有道理,在熱烘烘盲動,人都會顯露野蠻的特質;躁進共和延伸暴力,大家會變野獸。當然,好人若被社會折磨欺侮,生活進程不公平,不幸的人生永無止境,這當然是革命原因。避免被革命,做好教育是最好的手段。綜合史鑑,處理民怨,政府要設置窗口接納意見,周到處理,才能避免再類似六四悲劇。

【盧梭認為,政務與道德不能分離。統治要以德服人,才能正常政務運作,老百姓問題,不能用權威處理;他認為,捍衛自由也是成立政府的目的。】後來大革命後,新上臺掌權者並未遵行這法則,只前三年就斷頭六萬個,含抗敵,冤魂數百萬;後轉為社會革命,最後才進入道德革命,其悲劇令人痛心疾首。盧梭學說若晚50年問世,災難或許會少些。

醜陋歷史堵統主因

在歐美出版自由,會看災難史鑑珍惜現有成就,因此人民較快頓悟,但中國呢?革命家宣傳法國大革命,災難輕描淡寫,造成的效果是倣效;但文明國家人民已經覺悟,而大陸還未。西方知道法國革命八十年災難,因此不再發生革命,中國沒有出版自由,史鑑災難未被宣導,成就師承;都是沒有出版自由的後遺症。學者茅於軾說:沒有言論自由,中國夢會很難實現。中國,尤其未出國者封閉思想,不知道造反與革命分際,出版不能自由,原來是怕偉人賣國史被熟悉,雖是前一代罪孽,但必須漸進解開。

藍紅兩黨,島民民意支持度衰退是有原因的。以前馬英九初選總統時,宣傳單把孫文比喻為幾乎是聖人,是世界級偉大政治家,根本是硬拗嘛!而同一段時間,在臺灣書店販賣的書籍,當時就有包括李敖等廿本以上書本在批評孫文賣國或談泛藍醜陋歷史,筆者當時想,這個問題在哪裡呢?竟然如此不知民意!是馬裝聾作啞呢?還是與阿扁一樣從來不逛書店、不看報刊?紅黨也是如此,有許多歷史都用鬥氣在訓練民粹;難怪常常說話非常誠懇,島民也不相信。大陸也有知識份子為孫文護航,政黨醜陋史是造成堵統主因。請問,誰願意被編歷史的政權統治?

盧梭生命價值語錄

盧梭談民主有附帶條件,他是用語錄增加其理論基礎,我們節錄。【人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勞動訓練。不去勞動,就不會有正常人的生活。】【節約與勤勉是人類最須要用的座右銘;節儉存些錢,這是維持自由的條件之一。】他談民主,可是並不是鬥爭理論,他鼓勵人類要珍惜工作,財富是節儉累積,不要貪念;有錢就有保障,有保障才能維持自由,因此鼓勵節約與勤勉。【為人要善良、要正直才是光榮驕傲。】【我們之要關愛人類,是因為我們有相同的苦難;我們對人類有責任,是因為我們也是人。】我們生活在相同世界,不可獸性相待。【從心中奪走對美的憧憬,也就奪走了生命需要的魅力。】人類要有追求色彩、美麗的本能,西方對於美術美感、園藝造景、圖樣設計、時裝配件、女士化妝,都非常重視,使人類熱愛生命。事物如果都是灰色的,奮鬥潛能會難出現。【問題不是告訴他真理,而是要教導他,怎樣去辨別真理。】人類要教育辨識真理。【多數人以為生命短促,我認為這是自己使生命變短的。】【生命不只是呼吸,是活動、是貢獻智慧付出;有理想才是生命意義,理想貢獻出來共享,才有意義。】【如果過分審慎,人們對於時好時機,會坐失良機,機會飄渺不再來。】兩岸都是如此,領導人有責任誘導文明,果斷闢出該走大道。【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習慣,會使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一個人寂寞中,才能體會思想的用處。】這是鬧哄哄環境的相對代價,獨居享受孤寂,學習德國人思考事情,是政治領航者的必備修業,柯市長就是太忙碌,要享受孤寂思索問題,才不會常常說錯話。【生活有價值,不是年歲最大,是生活中,對良性變化有感受、願付出的人。】【我大膽地走著正直道路,絕不以破壞正義與真理而用諂媚技倆拉攏任何人。】我們可以研究,大陸已經有這種領導,臺灣呢?一個國家要偉大,必須選這種人擔任領導人。【教師若缺乏愛心,無論教育品格或是訓練學生智慧都不能發輝功能。】【教育孩子功課、做事都要專心,怠慢、懶惰都是生命過程的危險習慣。】【要尊重小孩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好壞的評價,這只會有壞處。】【寧可讓小孩子不識字,也不要因為學習,而把做人道理顛覆了。】【人類生而自由,但卻習慣在枷鎖之中。都自以為是其他人的主人,使一切仍是奴隸社會。】【有些人一百歲走向墳墓,但其實他生下來就已死。】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