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漢傳佛教走向世界(二)
2. 漢傳佛教第二次國際化考察
如果把鑒真和尚東渡成功的天寶十二載 (西元753年) 做為第一次國際化的標誌點,把湛山精舍三位長老之一樂渡法師於1963年(妙峰和宣化二法師稍早赴美,也在這一時期)從香港移民美國作為第二次國際化的標誌點,那麼兩個時間點之間整整是1210年。第一次天台宗國際化潮流發生於中國文明達到輝煌高度的唐代,第二次國際化潮流卻發生在中國積貧積弱的二十世紀。
而探討第二次國際化潮流,我們絕不能繞過這次國際化的「起點」之一——倓虛大師。
倓虛大師生於光緒元年,一生處於中國自近代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變革動盪時期,經歷了滿清覆滅、民國建立和袁世凱復辟、北洋政府以及國民黨統治、日本侵華和國共內戰等歷史事件。他一生孜孜不倦堅持建寺、傳法、辦學、育才。他的老師諦閑大師曾有感於佛法曾經昌盛的北方反而道場廢弛,事業傾頹,特意在招生時留意來自北方的學生,想以後讓他們擔當到北方弘法興教、重振天台的重任。從東北、華北,再到西北,整個北方大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後人評價:「天台一宗,盛弘於北方,此乃智者大師創教以來所未有也。 」(蔣維喬,《影城回憶錄·序,》,中華佛教圖書館佛教青年協會,香港,2010年)當他完成了師父的囑託,一切圓滿之時,他最後的落腳點,卻在中國的南方。一百多年之後,回顧此事,我們不能不佩服諦閑大師的戰略思路和識人眼光。 被老人贊許為「虎豹生來自不群」的倓虛法師承擔了這一歷史重任,完美地實現了老師的夙願。
由於不可思議的因緣,倓虛大師在香港度過了他講經、著述、印經的最後十五年,於1963年圓寂。他創辦的華南學佛院成了以後漢傳佛教在海外的傳播的一個起點和跳板。華南學佛院僅僅辦了兩屆,就因為倓虛法師的堅辭而結束,但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它培養了樂渡、寶燈、暢懷、智開、性空、誠祥、智海、圓智、智梵等一代僧材,他們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在國外弘法,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個時代。
從這個角度看,倓虛大師的歷史功績有三:一、將天台宗的重心移向北方;二、他的學生充實了香港和臺灣的佛教事業;三、他的學生使天台宗實現了第二次國際化。
早在1946年,樂渡法師在青島佛教分會成立大會上聽了一位從美國來的梁靜行教授的演講。梁教授說:美國沒有佛教,但美國需要佛教;美國佛教的發展,潛力無限。樂渡法師聽後深受鼓舞,他覺得他的天地在太平洋的另一邊。26歲的樂渡法師開始學習英文。在倓虛法師子弟的讀經聲中,偶爾還能聽到練習英語聲。這位學英語的人,就是樂渡法師。
1963年1月,虎年臘月十一,樂渡法師準備去美國,前去向八十八歲的倓虛法師辭行。他已經跟隨和侍奉倓虛法師二十多年了,拜別老人座前,依依不捨。老人說:“海外弘法非易,凡事多吃虧,多忍耐。忽忘出家本願,爾今去,希望佛法流傳到西方。不要惦念我,回來再見!” 倓虛大師就在這一年圓寂了,樂渡再也未能見上最後一面,但師父的這句話,常常在耳邊迴響,伴隨了他一輩子。樂渡長老創立了美國佛教會、美國佛教青年會、三藩市佛教會,美加佛經翻譯委員會。1974年,在創辦和主持美國佛教會和大覺寺十年之後,樂渡長老辭去其他職務,創辦美國佛教青年會。這是一座為了專心一致翻譯英文佛經而開設的道場,規模不大,只有三座獨立屋合併而成的譯經場,但經過四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在樂渡長老的主持下已翻譯出版了三十幾種英文佛經,大多數已再版多次,在北美已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他是漢傳佛教岀家人在北美譯經的第一人。
佛法總有不可思議之處。樂渡法師1947年的一趟顛沛流離的路程,成了倓虛大師南下的前兆。那張由三個人的旅費湊成的一張船票,成了中國佛教傳播史上一個「吉祥物」。二十年後,樂渡法師邀請了兩位同學來北美。雖然此兩人不是彼兩人,但都是佛弟子、法兄弟。他們就是後來的湛山精舍另外兩位開山性空長老和誠祥長老。
天台宗的第一次國際化僅限於東亞。因緣會集,天台宗的實現第二次國際化,是以國際化都市香港為跳板,傳播到到北美、澳洲和東南亞,而這一革命的中心就是倓虛大師和華南學佛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