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漢傳佛教走向世界(五)
達義法師
四、交流互鑒是當代漢傳佛教的主題
台灣學者惠敏法師將21世紀的漢傳佛教定位為「一個平等互重與對話交流的時代」,這個觀點無疑是很有見地的。 他說:「傳統宗派必須要有與外界對話、交流的能力,如此才能契理契機。 寺院之間、僧眾之間、信眾間的溝通,佛教與社會的對話,乃至佛教與其他宗教間的互動,這些都是未來佛教會面臨的時代趨勢! 」 加拿大佛教會和湛山精舍以及美國佛教青年會一直以來是漢傳佛教在北美傳播的先鋒,兩代住持都十分重視與外界的對話和交流,同時在探索中提高自身能力,完善弘法機制,在交流和互鑒上有一定的實踐經驗。
1.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佛教本起源於東方,如前文所述,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其影響力一直在東亞和東南亞範圍內。特別是漢傳佛教,一直在「漢字文化圈」傳播和交流。當20世紀60至70年代,漢傳佛教第二次國際化潮流波及到以基督教為背景的西方文化圈時,東西方文化的共同標準、價值觀、風俗等在真正意義上開始「面對面」。 歷史上東西方文化的交際多以西方傳教或戰爭方式為媒介,西方文化採取主動、而東方文化被動接受的形態。 漢傳佛教的西漸,雖然最初面對的是居住在西方社會的華裔或亞裔,但已經不是早期交流時的不平衡狀態。
佛法不可思議,佛法的傳播也不可思議。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種被稱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觀開始覺醒。 西方社會自我糾偏,各國都鼓勵西方人士學習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歷史和藝術,瞭解其他宗教特別是佛教。 這項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進展加快,基本取得西方社會的共識。巧合的是, 這一時期正是漢傳佛教在北美登堂入室的階段。湛山精舍所在的多倫多灣景大道( Bayview Avenue)上,基督教教堂、猶太教會堂、伊斯蘭教清真寺等和佛教寺院一字排列,就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加拿大佛教會和湛山精舍從在這方面的做法有:
( 1)積極翻譯漢傳佛教經典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開放圖書館;
( 2)積極與其他宗教機構特別是基督教教堂取得聯繫,建立機構和私人的溝通管道,舉辦聯誼活動,增進友情互動,還在一些實際問題上相互支援。
( 3)積極在西人社區內開展佛教活動,初期以西人容易理解的禪修、素食、護生、禪茶和插花等活動為主,貫之以佛教教義,讓更多西方朋友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瞭解佛法,受益于佛陀智慧。
( 4)積極向其他族群介紹、宣傳佛法,特別是選派佛學基礎好、外語精通的工作人員專門接待學校組織學生參觀,讓佛法種子在此生根開花。據統計,從2007年9月至2013年4月,湛山精舍共接待的各界賢達人士參訪團的人數達32970多人次,其中包括來自安大略省各地的天主教學校、公校、私校、童子軍的師生,以及耆老、 成人、國語、宗教、醫療、婦女、員警、基督教、族裔教會、猶太教等方面的組織,還接待了皇家安省博物館、大學院校教師、美國教師、中學教師等教育方面的組織。 另外,地處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的湛山精舍萬佛舍利塔寺,自2001年7月1日萬佛舍利塔開光以來,每年6至10月的旅遊旺季的週末都安排有中英雙語導遊,帶領遊客參觀萬佛舍利塔,講解基本佛法,每年的參觀總人數都在5000人次以上。
交流借鑒之後是腳踏實地的腳步。興建中的加國四大名山就是立足於在多宗教背景下實現多元文化交流、進而發展佛教事業的一個舉措。 四大名山的第一個工程加國五臺山已經初具規模。 其主要功能定位於北美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它不僅歡迎漢傳佛教各流派的交流,也歡迎佛教所有部派的交流,而且也歡迎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參觀訪問,播下佛法種子,等待機緣成熟。
2.漢傳佛教與其他各部派的交流。
近代漢傳佛教大家,如「民國三虛」 禪宗虛雲法師、天台宗倓虛法師、唯識宗太虛法師都毫無門戶之見,主張相互借鑒學習。倓虛大師在主辦青島佛學院時,邀請律宗大師弘一法師講學,給學生示範各宗派相互學習的重要性。他在自傳中坦陳,自己曾研究過道教、基督教經典,心胸開放,可見一斑。虛雲大師的禪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積極主張各宗派在佛法中都處於平等地位,「法無高下,貴在契機。 」他曾説「佛門略開十宗,四十餘派。 而以禪、淨、律、密四宗,攝機較廣。善知識: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覲王。眾生散處四方,由於出發之點,各個不同,然而到達王所,卻是一樣有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