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漢傳佛教走向世界(一)
作者:達義法師
在世界幾大宗教中,和中國聯繫最密切、最廣泛者,莫過於佛教。佛教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中國文化的血液之中,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反過來,佛教也吸收和採納中國文化中的一些特質而中國化。因此,佛教的傳播也必然地帶動了中國文化的傳播,特別是漢傳佛教,以豐富齊備的典籍、相容並蓄的精神、大德輩出的歷史著稱,帶動了中國文化對佛教傳播地區多方面的影響。漢傳佛教的傳播不但擴大佛教的傳播,使更多的人得到佛法智慧的滋養,還促進了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人民間的友好交流和相互理解。在21世紀初葉已翻過15年的今天,我們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用全球化的視野,找到這一代弘法人的使命和立足點,並用堅實的腳步探索有效的途徑。
一、佛教走向世界的軌跡回顧
佛教在印度興起約五百年後,開始從陸路和海陸進入中國,此時正是印度大乘興起之時。「方其初來,中夏人士僅視為異族之信仰,」「殊未能料印度佛教思想所起之作用」(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二版)從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完成了第一階段吸收和會通的任務,具有中國氣質的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等八大宗派。中華大地,八宗齊備,萬塔聳立,氣象莊嚴,吸引了周圍各民族和各地區的目光,前來學習和前去傳法者開始互動,漢傳佛教由此開始了自我創新和向外傳播的新階段。
1. 天台宗南北移轉。
任何宗教、任何宗派無時不刻圖謀交流、發展和擴張的,所以它的中心和版圖在時間的長河裡一直是變化的。以天台宗為例,起源於中國北方,後來重心轉移到南方。 天台傳承,可上溯印度龍樹菩薩,下迄北齊慧文、南嶽慧思及天台智者。一千四百多年來,古刹遍佈,高僧輩出。如果要繪製天台宗歷史發展地圖,大概是這樣的:
天台宗造端于中國北方,中土初祖的慧文大師「獨步河淮」,在黃淮流域一帶「聚徒千百,專業大乘」(《摩訶止觀》卷一上);而二祖慧思大師則在河南光州大蘇山「晝談義理,夜便思澤」,修習「法華三昧」(《慧思傳》,見《續高僧傳》卷一七)。經智者大師實際創立,天台宗就一直在南方的江浙一帶生根繁衍,開了一代禪學新風。
其重心的南北轉移,不僅僅是簡單的地域上的變化。前輩學者早就指出: 「北朝末葉,衡岳慧思、天台智顗極言定慧之必雙修,或亦意在糾正北朝一般禪僧之失歟! 」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二版)北方佛教重視禪定實踐的傳統和南方佛學重視佛教義理的特點在此得到了結合,南北佛教在交融中統一,初步具備了向外發展的實力。
2. 第一次國際化考察。
後來,天台宗傳到日本和朝鮮半島,實現了第一次國際化。這裡我們不能不提唐代鑒真大師的貢獻。因為深信日本是南嶽慧思的往生之地,又因日本同行的誠摯邀請,鑒真和尚在無人響應的情況下,認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決心東渡日本傳法。(《唐大和上東征傳》,(日)真人元開注,汪向榮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十年六渡,終告成功。鑒真大師本事律宗,是南山律祖道宣的三傳弟子,但他並無門戶之見,他沒有局限於律宗,還精通天台,並打通二者藩籬,使其結合。他帶到日本的各種典籍中,天台宗的主要教典全部在內,除「天台三大部」(《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外,還有《四教義》12卷、《次第禪門》11卷、《行法華懺法》1卷、《小止觀》1卷、《六妙門》1 卷。 鑒真大師在弘傳律學的同時,還暢演天台止觀。後來日本最澄和尚深受感召,前來中國進一步學習取經,由此開創了日本的天台宗。兩位大師一來一去,演繹了佛教國際化交流和傳播的典範。
這是佛教的第一次國際化潮流。「天台宗向日本、朝鮮的傳播,其意義亦就並不僅僅局限于宗教本身,而成為廣義上的中國文化之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 「天台宗向海外的流布過程,既充分體現了其思想體系本身的感召力,又在客觀上推進了域外文明,尤其是其宗教文化的發展。而當天台宗本身在典籍散佚、法脈幾至於將絕之際,其在國內的進一步發展卻亦終究得益于其原先之傳播地的「反哺」之功。此一事實,就文化交流的互動性而言,乃極具有歷史的意味。」(《天台宗研究》第五章《天台宗向日本、朝鮮的傳播及其互動關係研究》,董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