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 职场宝典 ” 成为成功人士与华人移民的交流平台
自从成为这个栏目的专栏作者以来, 我一直在思考关于个例和普遍性的问题。 每一期我都结合华人社区里最近或者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讨论。力求做到用一个 HR 人的角度, 为您解读事件。或者,我也会将我们面试华人移民时的一些体会和启发与大家分享。 虽然在面对某一个应聘的华人时, 由于我作为面试官的角度问题, 是没有办法现场帮到他或她的。但是,希望应聘者和更多的华人朋友能够在每周的专栏中有所借鉴,在下一次面试中发挥得更加游刃有余。 可是,其实每一个人的经历各异, 每一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 甚至每一个人对成功的界定都不同, 那么将我日常工作中的这些感悟拿出来,是否对正在阅读的你真的有用处呢? 这其实是一个最普通的个例和普遍性的矛盾。
最近也有读者反应,专栏的文章似乎更适合刚刚来加拿大的新移民, 而对那些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各界人士似乎可读性就不那么高了。 感谢这位读者在意见的最后非常体谅的说: ” 我也理解任何一个文章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所有的读者。 我也从新移民时候过来,体谅他们的不容易, 所以感谢你对他们初次就业的帮助。 但是,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些对我们这些人的建议。 ” 在此,凌锋万分感谢这位读者的理解和他的宝贵意见。如何能够在个例和普遍性的问题上达到一种平衡将是一个永远的课题。 在分享感悟的过程中, 能够真正做到让更多的华人朋友受益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可能是将身边的成功人士的经历与大家直接分享!
正如美国华裔女作家,有 10 年经验的裔锦声博士所说,每一个人遇到的职场问题不同,原因就是每一个人本身的条件不一样,但是每一个人的职场故事都有共同之处。通过别人的故事,你也在职场之中也会有所提高。因为无论我们怎样不同,起码我们都是中国人! 裔锦声博士是美国比较文学博士,后改行做华尔街人力资源。她在美国是替全世界前 5 大银行推荐人才,主要是在证券销售、交易、资产托管方面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当这些银行在东南亚开分行的时候,需要雇佣当地政府信得过的外国银行也信得过的专业人才,替他们开分行。她的具体任务就是找这么一个人,由他再去雇佣其它的团队成员。 作为一个在北美 HR 行业工作的前辈,她对正在求职的华人朋友们提出了建议:学习什么,未必做什么!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
我们华人是普遍非常重视学习的,讲究学业优秀,学习有成!这是我们华人能够在短短半个世纪间一跃成为经济大国之一的最根本的原因。而且,不难发现,我们海外华人在众多国家,众多领域中都独占鳌头,这跟我们重视自我修养,重视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移民面对新环境的时候,总是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也对自己学习过的 ” 专业 ” 过于执着,错过了发展契机。 来加拿大未必能够再做回与国内工作类似的工作,这个是大家都了解的。所以很多华人朋友选择了再深造,再学习。可是,当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成的时候,又发现就业的压力似乎并没有减少。所以,怨天尤人,甚至迁怒学校,迁怒社会!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学习思维造成的错误!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在于对自己的提高!是对语言,商业沟通技巧,加拿大社会了解程度,求职就业技巧,和各人自信心的一种提高。至于在学习之中的具体知识的积累,是在能够成功的运用以上几种技巧,带着自信心,进入面试的时候,才能够显示出来的一些素质。 曾经有一个印度来的软件经理跟我说,他要招的人需要有一些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只要是有电脑基础的人都能在几周内完全上手。他宁可要一个软性素质好,能够沟通和管理的人, 培训一下,也不要一个各项素质欠佳,但是学识和工作经历特别好的人。已经继续深造,或者正在深造的朋友,让我们问问自己,上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埋头苦学,基本上闭门造车,不与同学沟通,也没有见过学校的找工专员?我就读的大学是安河在学生求职服务方面做得最好的一个大学,可是我那个时候只去过一次。现在回想起来,后悔莫及呀!从一个曾经的学生和一个现在的 HR 人的角度,我真诚的建议,大家一定不要把上学当成是一个混学历的过程,也不要当成是一个学技术的手段,上学是提高各项素质的过程!忘掉什么文化不同,语言不好,或者家庭压力大的借口吧,因为所有再入校门的中国人都面对一样的问题,至于最后求职结果不同的原因, 就要好好问问自己了!切忌为了文凭为了 ” 技术 ” 去学习!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