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
想到过去的年,记忆像脱了缰的马,再也难以收回了……
农村一到腊七、腊八,杀年猪就开始拉开年的序幕了;城市里的年,大多从腊月二十三小年扫房开始,比农村晚要晚上一些。小年以后,平时就忙碌的母亲就更忙了。先是家家户户为儿女准备新衣服、新裤子。那时候要用布票先买布,然后回来自己做。当时缝纫机是结婚彩礼“四大件”之一,所以大多数人家都有缝纫机。别小看新衣裤,那时候平时穿的都是打了补丁的,过节、走亲戚穿不带补丁的就不错了。穿的忙活完,就开始忙活吃的,蒸馒头、豆包,那是一两个晚上蒸不完的。80年代初实行的是供应制,各家拿粮本按定量供应的到粮站买粮。按30斤定量计,玉米面占到差不多25斤,大米、白面占5斤。此时用的都是平时舍不得吃,积攒下来的。然后是拆洗被褥、窗帘、桌布……统统洗上一遍。记忆最深的是二十八九,开始炸丸子、大果子。豆油也是每人每月3两定量积攒下来的。在那清汤寡水的日子,年的诱惑可想而知了。蒸的、炸的吃食,除了当时吃上一顿,余下的和买好的鱼、肉、鸡(也是供应、凭票购买,所以也就是个三五斤吧),统统装起来收到煤棚子的水桶或大缸里,待初一以后再吃。这里煤棚子有必要解释一下:那时候别说抚顺,就是全国恐怕也有百分之90以上的人家住平房。我们家住的是石油一厂分配的中葛平房,用火炕取暖,所以家家都在院子里盖上一个比较简易的小房,用以储存一个冬季的取暖用煤。俗称煤棚子。由于简易,所以年货被盗的事也是有的。
一切就绪,年就在各家释放出的肉香味中开始了。
大年三十,早餐要吃鱼(我们家如此),寓意年年有余(鱼)。然后开始箭头、洗澡、糊灯笼、贴对子……。中午和晚饭合一,二三点钟就开始放鞭、吃饭了。那时候虽然困难,家家也要炒上十个、八个菜。那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了,我们吃得满嘴流油恨不得撑破肚皮。对于我们,最爱的还是晚上,天一擦黑家家户户就在院子里点上灯笼。孩子们就手提着纸灯笼,到外边放鞭玩去了。那时候生活困难,鞭炮买回来拆了装兜里,出去以后一个个的放。大人们洗完碗筷,开始忙活包半夜和初一的饺子了。老早的包完饺子,挂着到有电视的人家看春节晚会。那个年代,有电视的人家还很少。电视是黑白的,大多12英寸、大一点的14英寸,17英寸的很少,和现在比,实在是小得可怜。不过邻居大人孩子聚在一起看电视,那有说有笑的氛围感觉像看电影似的,是现在自家看电视无法比拟的。到差不多半夜12点了,大多数人就散了,回自家放鞭炮接财神、吃年午夜饺子了。
初一早上,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开始到邻居家、朋友家、同学家拜年。东奔西走、你来我往,嘘寒问暖、好话不变,一圈下来人困马乏的好不辛苦。不知道外地的是不是这样。现在好了,都变短信拜年了。接下来就是拜老丈人、走亲戚了……
都说现在的年味淡了,主要是穿的什么时候都可以是新的了,所以就不以为然了;吃的更不用说,天天可以过年了,也就吃不出老也吃不着时的那种香味了。而除去吃、穿这两件大事,年味淡了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