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孝妇祠与于公殿(上)

作者:张名艾

坐落新县(今朝阳)北山坡的“汉东海孝妇祠”,古时坐北朝南,面对花果山玉女峰。前院正殿为“孝妇祠”,东西配殿供奉“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山门两侧耳房为慈善用房。东院内有续建的“慈孝堂(奶奶殿)”、“于公殿”和僧人、居士用房。庭院青石板铺地,前院两株松柏摹霄、东院桂花、木香花、梅花飘香。两院相通。院后是“墓园”,两株千年古朴(格木)根相连、枝相攀,蔽日浓荫罩护古墓,不由使人联想到婆媳俩生死相依的濡沫深情。庭院、墓园内牌坊、碑柱林立,留下历代文人墨客、官绅雅士大量诗联祭文石刻,文化氛围浓郁。偌大古刹林木葱笼、竹林婆娑、花团锦绣。前院后园,高墙壁垒、曲径通幽、庄重森严,置身其中,令人神思遐想不断。古刹门前有一占地十亩广场,平时供香客停车停轿、栓驴喂马、搭棚休息,每年三月三、十月十五,广场及山坡则是庙会集市和文艺表演场地。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理念,再现佛教盛地“孝妇祠”布局模样是人心所向、势在必行。

    这一古刹初建于西汉昭帝元年(前86),东海孝妇周青蒙冤被斩,地方好心人将孝妇葬于其婆墓侧,在墓前筑一简易祠堂,供婆媳牌位。汉宣帝(前73_49)时,东海郡新太守到任,听从郡决曹于公申辩,杀牛祭奠孝妇墓,为孝妇平反昭雪,枯旱三年的东海郡喜得甘霖。后东海郡为孝妇立贞洁牌坊,重新修建“汉东海孝妇祠”,神龛内塑孝妇像,这是海州湾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庙宇,俗称“娘娘庙”,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根据民间传说和《史记》、《汉书·于定国传》记载,创作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从此,“汉东海孝妇祠”又增加了一个“窦娥庙”称谓。该庙宇历朝历代屡毁屡修,规模越来越大,“孝妇祠”、“慈孝堂”、“于公殿”三建筑的孝文化内涵深厚,又各有主题互补。清道光年间,两江巡抚陶澍来海州公务,在孝妇祠求子应验,于是拿出个人俸禄并集资,大规模修建“汉东海孝妇祠”建筑群。该古刹文革初仍严整壮观。庙宇主持方莲与众尼精心护理,古刹清幽净爽,佛事活动经久不衰,四乡八镇香客络绎不绝。新县张氏等家族,更是把娘娘庙视同家庙,拔出田地山场作为庙产,逢年过节和忌日纷纷敬送僧尼经费、粮油食品蔬菜。

   孝妇祠内“于公殿”是娘娘庙内重要配套建筑,明《淮安府志·卷十一·宦迹》记载:“于公为东海郡决曹,决狱平恕,惟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又辨孝妇之冤,郡中为之立生祠。”根据此一史料,文史专家推论“于公祠”应该在汉代于公在世时所建。到了汉宣帝时(前73—49)于公之子于定国(字曼倩,前111—前40,汉昭帝时御史大夫,汉宣帝时为光禄大夫、数年后擢升廷尉,不久接任丞相,封平西侯。于定国任廷尉18年,秉公执法,体恤鳏寡孤独,处理案件公正廉明,没有被冤之人。)永光元年(前43),于定国年逾古稀、体弱多病,提出辞职还乡。汉元帝恩准,赐给他四匹马拉车、黄金60斤,谥号安候,准其回东海郡云台山关里于公疃安享晚年。于定国72岁去世,按其遗愿,葬在汉东海孝妇祠前山坡。其子于永依靠父亲荫泽被授御史大夫,父去世,他遵礼仪,居家守丧,以孝道而闻名,被汉宣帝召为驸马,娶馆陶公主为妻。皇上正准备拜于永为宰相时,于永去世。

   东海郡怀念于公及子孙三代恩德,把孝妇祠东院的“于公生祠”扩建为“于公殿”,内塑于公像和于定国、于永像。1966年文革“破四旧”,孝妇祠及慈孝堂、于公殿神像被砸,孝妇墓被挖、古刹内古树名木被砍,神圣的古刹一片狼藉。后来乡革委会在此庙办了粉丝厂,庙前广场划归学校做了操场。但一年两度的娘娘庙会依旧,信众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旧址烧香磕头,只是那些年每逢庙会皆阴风凄惨,突然刮风下雨。1996年,“孝妇祠”复建开光,每逢庙会都是晴天亮日,可能是巧合吧,作者感同身受。

   复建孝妇祠后,地方又把“兴国寺”嫁接进来,使固有的孝文化特色受到冲击,引起群众不满。主管部门接受群众建议,重新修建孝妇祠、新建“汉东海孝妇祠”山门和“慈孝堂”、“于公殿”,形成两庙抱团的建筑群。目前,孝妇祠正殿东首为“慈孝堂”、“于公殿”,三建筑一字排开,东北角复建了孝妇婆媳墓。牌坊、碑林、树木花草和广场没有复原,令人遗憾。

   佛教信众慷慨解囊,孝妇祠、兴国寺内新建筑不断增加,新世纪以来,增建的“观音殿”、《大雄宝殿》、居士楼,新“孝妇祠”及慈孝堂、孝文化陈列室、于公殿,布局规划没了章法。整个建筑群投资很大,廊柱看似富丽堂皇、喜气洋洋,但改变了古刹应有的端庄、森严、寂静氛围,带有一定随意性,与“窦娥冤”悲剧意境相悖。想恢复古老“孝妇祠(娘娘庙、窦娥庙)”布局模样和“古色古香、森严端庄”形象迎来了新的机遇期,前不久庙南的中学已经搬迁,恢复“庙门南开”和庙前广场水到渠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