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孝妇祠与于公殿(下)
作者:张名艾
于公及子孙的盛名与他为民伸冤、秉公执法,为东海孝妇平反昭雪建立奇功分不开。汉时东海郯人周青嫁于新县巨平村窦家,随称窦氏。她年轻(二十岁)夫丧子亡,但赡养婆母非常周到,勤勉孝顺,乡间有口皆碑,呼其为“窦娥”。婆婆劝其改嫁,孝妇终不肯。其婆告邻人“孝妇养我甚勤,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婆自上吊死。母女告官曰:“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狱吏严刑拷打,孝妇亦想早日与婆在阴间相伴,故屈打成招,县令具狱上报至郡府,于公时任郡决曹,仔细审查,以为孝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公辞疾去吏。残暴太守竟杀孝妇,引起天怒人怨,当时“血色青黄、倒流”、六月飘雪、接着东海郡枯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卜求“天灾”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咎当在此。”于是,新太守杀牛,率下属祭孝妇冢,宣读平反昭雪文告,立“贞节牌坊”,天立降甘霖,当年东海郡五谷丰登。自此东海人益敬重于公,为其立“生祠”。后在孝妇祠东院增建“于公殿”,受到千秋祭奠。于公及其子孙主持正义、维护孝妇英名,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推动者。
有一年夏,洪水冲毁于公家门楼,村民齐心协力帮助重修。于公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不尝有所冤,我后也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于公子于定国,少时从父学法,接受了于公的思想熏陶。于公死后,他继父任为县狱吏、郡决曹,由于他熟悉法律,治狱严谨,声誉渐高,补任廷尉史。因为处理案件有才能,受到汉帝器重,调京城,提升为侍御史、御史中丞。昭帝死后,汉宣帝提升于定国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几年后又升为水衡都尉、廷尉,位列九卿。廷尉是朝廷主管刑法最高官,他执法公正、量刑得当、有口皆碑,人们都感到“定国为廷尉,没有受冤之虑”。汉宣帝三年,于定国当了丞相。永光元年(43),于定国辞官归里。于公设计的高门可容驷马高车进出。古人言“人积德行善,必福荫子孙”,“于公高门”得到应验,于公亦可含笑九泉了。
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以汉东海孝妇和于公为孝妇伸冤及于定国为原型,创作出《感天动地窦娥冤》(亦名《六月雪》)和《于公高门》两部经典杂剧,万古流芳。东海孝妇成为中华贞洁妇女的楷模,她那慈善的婆婆成为好婆婆的典型,于公则成为秉公执法、宽厚正义的模范,东海孝妇祠一跃成为中华孝文化传播基地。当今社会,婆媳关系仍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由于将孝文化扩展到婆媳关系,“孝媳、慈婆”成为千家万户的期盼,保护和宣传东海孝妇传说,对于促进家庭内部和谐有着积极意义。此外,孝妇因栽赃不孝罪名被昏官斩首,使孝妇的孝名千古、冤名千古,社会上的不孝媳受到万民唾骂、谴责。而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太守骂名千古、遗臭万年。那熟悉典刑、善于断案、伸张正义的于公及其子于定国流芳百世,也具有深刻的警世意义。
史册记载“于公为东海郡郯人”,另一说“是下邳人”。连云港多部方志云:“于公世居云台山南麓的关里村东南,地名‘于公疃’”,目前遗址犹存。《太平寰宇记》录“于定国墓于海州东海县下。”《广舆记》云“定国郯人,侨居东海,卒葬于此。”《云台补遗》、《朝阳镇志》记载,“孝妇祠东南山坡有于定国墓”,“孝妇祠南百步东山麓有土墩,相传为于定国墓”。这些记载,为进一步考证有了源头指引。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确凿记载,海州“文庙”内建“乡贤祠”,供奉海州出籍或任职海州名垂青史的“乡贤”36人,其中名列四、五、六的是于公三代塑像——于公、于定国、于永。从此亦可说明,于公及子孙同受海州人民供奉,堪称贤士圣人,“同供三代”在海州历史上绝无仅有,也可见他们在海州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孝文化之乡——朝阳,和广大佛教信众有眼光,积极出资、出力、出谋划策,在复建“孝妇祠(娘娘庙)”后,较早复建“慈孝堂(奶奶殿)”,2015年又复建了“于公殿”,使居于花果山北大门的“汉东海孝妇祠”三项建筑齐备,孝文化底蕴进一步得到彰显。按传统样式复建“牌坊”、“碑林”,把历朝历代的“孝妇祠记”、文人雅士的诗文楹联还原到古刹之中,使游客更多接受浓厚传统文化熏陶,改变当前进寺庙、看神像、磕头、烧香的单一祈祷模式。朝阳文人荟萃,不能满足仅有的宣传孝文化小册子和“山寨”文章,完全有条件、有智慧编印出内容浩瀚的介绍孝妇、慈婆和爱民如子于公文集,并把历朝历代文人雅士歌颂孝妇、慈婆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于家三代题记、诗文、楹联汇编到一起,定会为“全民读书”和繁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软实力、增加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