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浪漫七夕情人节
作者:张 名 艾(来稿,中国连云港)
农历七月初七(公元2018年8月17日),是东方传统的“七夕节”、“乞巧节”。《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腕彼牵牛,不已服葙”的诗句,这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唐代大诗人杜甫《七夕》诗云:“牵牛在河西,织女在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难见同。”令人柔肠百转。很早以前《牛郎织女》故事就被搬上戏剧舞台,其凄楚浪漫、哀怨曲折的故事情节,打动了无数男女老少的心。很久以来,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已经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七夕节也渐渐向西方情人节靠拢,每到七夕节总会引来众多年轻男女相互庆祝、表白,送花成了人们过七夕节的经典方式。近些年来,“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相传牛郎幼小时,父母早逝,常常受到哥嫂的虐待,被逼分家。他只要一头老牛相伴,孤苦伶仃,人称牛郎。有一天,老牛指引牛郎趁天仙织女到汉水洗澡之机,向她求婚,取她为妻。牛郎憨厚,但老牛的话仍让他心动,欲罢不能。婚后夫妻恩爱,男耕女织,生活美满幸福,并生有一双儿女,令乡邻羡慕。老牛死时叮嘱牛郎要把它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
牛郎织女成亲生子之事惹怒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他们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知道后,急忙披上牛皮,担着儿女追赶。快赶上时,王母拔出头上金簪把银河搅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牛郎织女呼天号地、隔河相望、涕泪涟涟。天长日久,玉帝王母被牛郎织女真情感动,良心发现,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从此,每年这一天,人间喜鹊都飞上天,在银河上搭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相会的脉脉情话。
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姑娘就会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神奇浪漫的七夕节。
唐诗人徐凝《七夕》诗中描写“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两情若是长久时,穿进红丝几万条。”宋秦观诗中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都道出了这一天上人间悲剧的似水柔情。
少男少女都有窥探他人心理的欲望。在晴朗的夏夜,漫天繁星闪烁、银河朦胧。银河两岸各有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那就是牵牛、织女星。七夕坐看牛郎织女鹊桥会,是民间的习俗,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国家都有这一习惯。织女是一位美丽端庄、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少女便在此时向她乞讨智慧和巧艺,赐给美满姻缘,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古海州依山傍海、民风纯朴,追求和谐美满情调执着。古时七夕节晚上,小姐妹们个个精心打扮,相约在桥头、河边、场院,摆上瓜果鲜花和各自的手工艺品,有的还点上香烛,向织女乞讨女工手艺和姻缘巧配,态度十分虔诚。一些痴情男青年会乘机了解心仪女子的内心秘密。当然,七夕晚上情人相会更是层出不穷。现在七八十岁老奶奶还经常念叨自己年轻时“七夕穿针”、“投针验巧”、“种生求子”、“赛歌赛夜”、“拜织女,拜奎星”和着弄偷听女子悄悄话男人的经历,有的还记得自己年轻时“七夕”晚上哼唱“天皇皇、地黄黄,我请织女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七十二般好手段”歌谣,十分引人入胜,趣味盎然。老人谈天说地、毫不掩饰夸牛郎织女美好姻缘的情怀,让今天少男少女们望尘莫及。
改革开放,西方“情人节”悄然跨进中国大门,追求时尚、时髦的现代人在“跟着感觉走”的同时,似乎突然间醒悟“中国两千年前就有‘情人节——七夕节’呀!”,而且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浪漫神奇。有人呼吁、倡议,“干脆,把‘七夕节’定名‘中国情人节’吧!”。权威部门尚无回应,祖国各地已经风风火火地按西方模式,把“七夕节”炒作得风生水起,“情人节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发、经贸洽谈、集体婚礼、大龄青年聚会、单亲老人联欢、邻里纠纷和解等活动”风起云涌,少数民族地区还会利用“七夕节”举办火把节、赛歌会、姑娘追、“天浴会”、“那达慕”、“长席宴”等别具特色活动,“浪漫七夕情人节”越来越受到华夏儿女的喜爱和重视,其凄楚哀怨色彩淡化。而和谐浪漫、柔情蜜意成为主色调。
(作者:连云港历史文化研究会、民俗学会,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