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腊八节的古风遗俗
作者:张 名 艾(来稿,中国连云港)
农村古老俗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到,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大戏就开场了。中华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是传统民俗节日——“腊八节”,离春节还有二十多天,家家户户舂米、磨面、杀猪宰羊、赶做新衣新鞋、赶集上庙会购年货,一片火红。腊八节诞生于夏商周时期,与农历新年一样,已经有四千多年历史。“腊八节”夏代称“嘉平”,商代称“清祀”,周代称“大腊”;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戍日;南北朝以后固定在腊月初八。自古代起,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形式,祈求来年丰收和吉祥。
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野果、羊奶煮“糜粥”喂他,将其救醒。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将此日定为“成道日”,恰与中国腊八节在同一天。到了唐代,朝廷规定腊月初八既为祭祀“腊神”的“腊祭日”,也是佛教的“成道节”,“腊八节”的神秘色彩更加浓厚。明清时代,腊八节回归初始模式,称与“成道节”无关。寒冬腊月,粮进仓、草入垛,一年忙到头的人们趁农闲,用五谷杂粮、干果、红糖等熬制“八宝粥”吃,感谢天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
腊八节这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八宝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寺院发放米、豆、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明太祖朱元璋幼时家贫,在财主家放牛。有一天归来时,牛滑下木桥、腿跌断。财主将他关进柴房,不给饭吃。朱元璋饿急了,忽然发现一个鼠洞,里面有米、豆、红枣等。他把这些东西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蓦然想起此事。于是令御厨用米、麦、豆、枣、花生、栗子、莲子、核桃仁等熬一锅粥,与大臣们共享。当天正是腊月初八,便将此粥定名“腊八粥”,要求官民每年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吃腊八粥。此节、此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薏米等谷类,黄豆、赤豆、绿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有些地方腊八节还有吃腊八醋、腊八蒜、腊八豆腐、腊八面、麦仁饭等食俗。
人文专家研究,太昊、少昊选在“东瀛”观天测海、决定农时季节,制订“老黄历”、指导农耕。东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凸脐部的海州湾的云台山,又称郁洲、苍梧、“东胜神州”,古为东部沿海中的一群岛屿。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朝阳狮子山和东海羽山星象图、蝙蝠山石刻、东磊太阳石祭坛等,尚未被全部破解,被说成“天书”,国内外文史、考古专家初步认为这是四、五千年前(甚至更早)古人探讨宇宙、潮汐、气象、农耕、农时秘密留下的“遗迹”。也从另一侧面告诉人们,烙印着农耕社会印记的“腊八节”与连云港关系特别密切。
“腊八节”通过熬“腊八粥”来体现五谷丰登,古代诗人李福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古海州城及板浦人做腊八粥全国有名,典籍方志记载的就有几十个品种配方。腊八粥分甜咸两类,原料反映地方农民收获状况和家庭贫富,原料多者二十多种,少的也不低于八种。富人家利用腊八粥“显富、摆排场”,还有添加玫瑰、青丝、百合、葛藤粉、冰糖、蜂蜜和用干果雕刻各种动物、花朵造型的。穷人家买不起珍贵配料,往往用芋头、红薯、山药、胡萝卜等凑数。海赣沭灌许多穷人家喜欢加青菜、萝卜、虾皮和油盐葱姜,做成咸八宝粥。富人家的咸八宝粥则添加肉糜、鸡丝、火腿、香肠、腊肉、松花蛋、黄花、木耳等。许多城乡人家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忙碌起来,淘米、洗豆、泡果、扒皮、去壳核、精拣,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天亮。从晚到早,中华大地弥漫着“腊八粥”香味。
古时候,各家粥煮成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再赠送亲友。农村人家,还要盛几碗,放置于家院、磨盘及牛、马、猪、羊圈上,祈愿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多数人家把吃剩的粥保存着吃几天,表示“年年有余”、预示来年好兆头。
唐贞观盛世,在继承“腊祭日”、“成道日”传统的同时,还把它作为整个“春节大戏”的序幕,是“喜迎新年”的开始。女皇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明日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那种欢度腊八节、喜迎新春佳节、希望百花齐放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诞生于古海州板浦镇的《镜花缘》的时代背景,就取材于此一典故。
我小时候家贫,但到了腊八节,父母总会千方百计办齐八种原料,熬上一大锅,首先装满大碗小盆,送给左邻右舍品尝,再带回他人家的腊八粥,带有“送宝”、“送足(粥)”、“讨(淘)宝”、“家家富足”的美好意愿。“过腊八节,吃百家饭”,这一传统民俗,自觉不自觉地增加了邻里感情和友谊,增进了社会和睦、和谐。
到了现代,腊八粥(又称“八宝粥”)不仅是中国人腊八节时合家享用的传统美食,它嫁接进中华民俗文化符号,各种配方的听装“八宝粥”摆进了大小超市、商场,成为国内外市场上一道亮丽风景,深受顾客青睐的日常商品、方便食品,旅游食品。我在加拿大超市发现,来自中国用于煮“八宝粥”的混合原料(主要包括糯米、黑米、赤豆、花生、莲子、薏仁、麦片、红枣)一年四季都有销售,十分受到各族裔顾客喜爱,家家户户煮粥基本都用此种原料。营养专家分析,“八宝粥”、“腊八粥”搭配五谷杂粮、干果等煮粥,符合科学原理,营养丰富,老少咸宜,经常食用(特别在冬天食用),有利健脾胃、御严寒,有利养生保健、延年益寿,而且比单纯的白米粥美味可口、刺激食欲。按“腊八粥”配方熬粥吃,有百利而无一害,这已成为家喻户晓常识。
(作者:连云港历史文化研究会、民俗学会,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