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加拿大(13)- 慢的没法说
作者:北矢
加拿大和中国的黑龙江差不多,冬天长,天气冷。加拿大人主要聚住在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周边地区。就多伦多而言,冬天不是很冷,和北京的温度差不多,雪却很大,每年的冬天总会下几场大雪。这里的老百姓很多人都喜欢冬天,可以出去滑雪。在多伦多,冬天保暖不是问题,出了家门就进了车库,一直到公司,温度都在零上20多度。政府规定冬天室内温度不能低于零上22度,这是对出租屋规定的。加拿大家庭都有温度控制装置,自家设定一个自家喜欢的温度,冷了,暖气就会启动,热了,冷气机就开始转了。一年四季室内几乎都在一个固定的温度。多伦多四季都有,不像澳洲,只有两季。春秋是多伦多最富色彩的季节,夏天也不是很热。这种环境下,加之资源条件好,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就会产生惰情。就像黑龙江,资源丰盛,石油煤炭森林矿物什么的都不缺,大片黑土地盛产庄稼,那里的人比之南边的人,惰气就大。当年陈永贵当副总理的时候,到黑龙江看到黑油油的土地,粮食产量却上不去,他发愁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调上百号大寨农民过来,改造黑龙江的农业。大寨山穷地贫瘠,那里的人修梯田种庄稼,与天斗还与地斗,黑龙江守着黑土地却种不出好庄稼,资源好却吃不饱饭。说到这,可以这样说,条件好的地方,人的进取心就相对差一些。做事情的速度就缓慢。
举个例子。多伦多原来是个小地方, 1998年周边的六个城市合并,组成了大多伦多。六市刚合并那会,原来的约克市长赖士民当了大多伦多的首任市长。当时的多伦多地大物丰人强马壮,可是问题也出来了,交通拥挤就是一大问题。地上地下的都拥挤。多伦多的地铁还是50年代那时建的,陈旧拥挤不用多说, 地面的路也是坑坑洼洼年久失修。赖士民当时提出扩建地铁,议会也通过了,省和联邦也支持,都给拨了款。然而,19年过去了,扩建地铁的进展太缓慢了,也不能说政府没干活,到了今年,地铁修出了5.5公里。近20年期间,平均每年工程进展200多米,这条地铁线还是1985年就规划的。修地铁不赶趟,道路拥挤有增无减,赖世民的后任苗大卫市长就想出一个办法,在市区大量增加红绿灯,让开车的人走走停停,心生烦恼,就会弃私车而乘公车,减少交通流量。你在多伦多市区,举目就能看到,到处都是红红绿绿的一片一片的交通灯。中国的陈永贵土人有土办法,加拿大的苗大卫洋人有洋套路,总之,两个领导干部的两个招路最终都没管用。
再举个例子。现在的大多伦多与六市合并那会不能同日而语,大多伦多又有了新的含义,西边的密市,北边的万锦,列治文山这些地方都被裹进来了。多伦多市区的人流扩散到了临近的北部和东西部地区。多伦多连接外部的高速公路主要有401和404 这两条,401东西向横穿多伦多, 404南北向竖贯多伦多,401和404在多伦多地理中心点交汇。多伦多市区还有几条4字号的高速公路穿过,4字号的高速公路,兴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404高速全长36公里,费时60年才建成。如今,大多伦多人多车多,401和404已不堪负重,成了背在多伦多躯干上的沉重十字架,平均每天堵车6小时。多伦多的高速建到上个世纪60年代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抗议者牵着马车在计划建造的路上游行,他们“宁要马路不要高速路”,那时的中国也有一句流行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田里长满了草,农民们还在地头学毛选不去伺候庄稼。从那以后,多伦多再也没有建造过新高速公路。
上面的例子说的是多伦多和安省的通道,这些属于市政府和省政府的业务。接着再说说安省及加拿大以外的通道,这属于联邦政府的事。多伦多的国际机场只有一个皮尔逊机场,兴建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且不说老态龙钟的样子,单就承载能力来说早已饱和。联邦政府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规划建新的国际机场,70年代在多伦多东部的皮克灵买下了75平方公里的土地,拉开了动工的架势。然而,这个新机场被坐而论道了近半个世纪,到了现在,还没有挖出一锹土。
在加拿大生活,你要有耐心,一定要经常练习稳住神气沉丹田,凡事慢慢来,不能着急。你要有正确的心态,如果遇到事,你以为今天不行就指望明天,这种心态不行,你得调整到,这辈子指望不上,还有子子孙孙那几辈子,总会有一輩能指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