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加拿大(28)- 急诊科的情况
作者:北矢
这几天正在看国产剧“急诊科医生“。急诊科医生要具备一些综合性的素质,才能应付发生的各种情况。比如,医术要好,去急诊科的都是急症,医生断病要准,还要快。再就是忍耐力要强,对患者亲属的或打或骂或又打又骂不能没有耐心,遇到医闹聚众找茬也不能表现出抵触情绪。还要有协调能力,给患者亲属做思想工作,给患者分优解难,会做这些事。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体力要跟得上,急诊室医生干的都是急活,急症患者来了,首先要麻利的往担架车上抬,随之,要急三火四地推着担架车一路开跑,和后面紧跟着的那些哭天喊地的亲属们抢着跑,到了手术室,立马抢先一步拦在门口,用力将那些试图冲进去的亲属们推出去,接着再关上门操手术刀,再做上几个小时的手术。这一套下来,没有一定的体力不行。
加拿大的急诊科情况有些不同。加拿大实行的是三级医疗制度。家庭医生诊所很普遍,散布於街头街尾,专科医生的网点也不少,然后才是医院,医院的规模都很大。加拿大的老百姓几乎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看病体检问诊开药什么的,家庭医生就给解决了,看专科医生的就减少了一些。再经过专科医生这一层筛,去医院的就更少了。去医院急诊科的很多都是急救车给送去的,自己找上门的不多。加拿大还有一个医疗志愿组织,在节假日,打个电话,这个组织就会派医生免费上门服务。加拿大的医生断病有个特点,他们依靠的是仪器检测的数据,不是凭经验下结论。预约检测常常会有几个月的等候期,拿不到检测结果,医生就不开口定论。在加拿大看医生,你不能着急,要有持久性的耐心才行。这里的医生都具有性情温和的职业表现,办事不紧不慢,火上房了也不急。其实,在加拿大,不仅医生,就是管火上房的消防队,办事也是不慌不忙的。 救火车来了,你看不到那种急三火四的场面,队友们下了车,不管是肩上扛着斧子的,还是手里拎着锤子的,都是唠着嗑朝火场方位散着步那种阵式。即使国会辩论的那些议员们,辩上劲的时候,也不抡拳把对手打个鼻青脸肿的,他们一边辩着还一边笑着。办事慢悠悠,这是加拿大的一个基本国貌,急诊科也不例外。
加拿大的急诊科从来都是静悄悄的,就像人们在音乐厅听交响乐章,或是像图书馆里人们在看书。急症患者们坐在外面的椅子上,静静地等候着,谁都不知道什么时辰能轮到自己进去看医生,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别着急别上火慢慢地等。我的一个朋友得了急性阑尾炎,到了急诊科已是痛不欲生状态,一直等了大半夜才见了医生,那时已经肠穿孔了。听到这个故事不久,我自己也去了一趟急诊科。因修自家后院DECK,不幸被电锯切到手掌,急救车将我送到急诊科。经过急救车上的医护人员处理,又经过急诊科的二道登记和检查手续,剩下的时间就一直等在那里,忍受着剧痛,直到6个多小时那个时候,医生才给缝合了伤口。还看到一个新闻,加拿大一名退休医生在自己工作过的医院急诊科被等到了生命的终止。这位医生胸部疼痛,在妻子的陪伴下去了急诊科等候,当这位医生心脏骤停时,他的病例资料还处在急诊科电脑的等候阶段。
加拿大急诊医生协会有个准则,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类,急诊科的患者要在15分钟,最慢2个小时之内见到医生。加拿大卫生信息研究所最新数据说,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瑞典这些工业国家相比,加拿大在急诊科等待的患者比例最高。另一方面,加拿大的医疗开支在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中最高,预计2017年加拿大医疗开支总计2420亿加元,摊到每个人头上,人均医疗支出达到 6,604 加元。其中,医院开支最大,占全部开支的 28.3%。还有一个数据,加拿大入院的病人最主要的病因是酗酒,去年共有77000个加拿大人由于酒精中毒而入院治疗。酗酒入院的病人平均医疗费用8100加元,高出医院平均住院费近3000加元。明年7月1日开始,加拿大联邦政府让全国老百姓抽大麻,不知道医院的急诊科是否有了足够的准备,提前做些扩容,增加人手这些事,可能还需要在急诊科雇一些手拿电棍兜里装着辣椒粉的安保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