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人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随想
这是一个很长时间以来就想写写的题目……
我总觉得中国人对老人问题的态度是怪怪的。
中国人曾自诩是一个敬老人、爱老人的民族和社会。
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国内读研究生时,大伙经常调侃的是:一伙八十多岁主政的自以为年富力强的人,开会商量决定领导人中七十多岁老人退休的问题和五、六十岁的年青人接班的问题。从九十年初起我就在西方生活,对国内一些问题也有所闻:叫四十多岁的人退休养老,五、六十岁的人被认为是基本出局,没戏了。这一切似乎指向中国正在向劳动力年轻化的方向发展。
前几年,一位来自北大背景研究国内人口问题的副教授,来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向我讲解了中国人口迅速趋向老龄化的严重问题以及男女人口比例失调的问题。至上世纪末,中国国内60岁以上老人已占10%以上,按西方标准,中国已经是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
西方国家为什么要移民?不少人认为西方需要技术移民,这并没有错。但核心问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都希望把老人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这样才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而政府才不会背上一个老人问题所产生的医疗保健的沉重的包袱。
而预计,到了2025年,中国老人将至少达到2.5亿以上。其中患老年性痴呆的老人将达上千万。加上其他各种老年病症,经过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千万上亿的许多老人将很可能得不到人们的照顾,加上中国基本上谈不上社会福利保障系统,老人们的境况将是十分悲惨的。
另外,从人口和生产力关系上来讲,当一个社会的老人人数超过总人口数的15%,趋向20%时,加上还不能从事生产劳动的青少年儿童,一个社会能从事生产的人口将会太少,一个社会的经济将会由此产生不可避免的大规模地崩溃。
我们且不谈一党专政,也不谈严重贪污腐败这一根本无法消除的社会癌症,中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将面临的人口严重老化的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生态失调,土地严重沙化和淡水资源的迅速枯竭,中国无论作为一个国家还是中华这一民族,将会面临灾难性的多米诺效应的全方向崩溃的挑战。无论当今中国发展是多么快,多么辉煌。
前些日子,海外媒体(包括港台)对朱德孙子朱成虎将军的核战理论着实炒作了一番,倍加批评。笔者绝对无意为战争狂人辩护,尤其是不同意他那牺牲掉西安以东数亿人口的地区以及对其他国家发动核打击的核恐怖言论。笔者只是想指出问题的另一面:仔细读朱将军讲话全文,你的确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看得很远的人,即他已经看到当今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人口膨胀问题和资源迅速枯竭问题,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了。朱将军的言谈,代表着一部分中共高层中的精英们,已经认识到了中国经共产党半个世纪的统治,许多严重问题已经不可逆转和解决了。但他使用核战力和动用核打击来解决问题的结论却是荒谬的。
回头再谈老人问题。
老人最常面临的日常问题是:孤独和不被人理解,各种生理功能的下降,记忆力逐步丧失,行动和反映能力的迟缓,心血管疾病,胃病、肺病、支气管炎,糖尿病以及其他排泄功能障碍及骨折。老人们最怕得的病恐怕是老年性痴呆。而老人们最怕出现的情况是得了病一人在家甚至死亡却无人所知。老人们中最常见的情绪和精神病症为忧郁症、焦虑症、情绪易紧张不稳定,固执己见,易激动等。
生理功能的下降是各种器官的衰老的必然表现。而心理障碍的出现,则多半产生于那些自己认为或他人认为自己也相信了的一种概念:即自己在生活中已被淘汰出局。
一个人,虽然并不是指所有人,当你认为自己已被生活淘汰出局以后,会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是自信心的坍塌。随之而来的多半会是焦虑症或忧郁症,或是对生活的不满和怨恨。
所以要帮助老人们解决心理障碍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他们转换看问题的角度:退休并不意味着被淘汰出局,而是进入人生另一个更有意义的阶段。
不少老人,退休之后才真正有了时间去做点自己多年来想做的事情,如旅游,看书,学点字画,练舞练剑写点东西,陪孙子们玩耍。记得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写过一首长诗,将人生比喻成年青时如奔腾欢快的小溪,中年如激流涌进的大河,老年如进入平川快入大海的平静而深沉流淌的大江大河(深沉平静而充满人生的智慧),而进入大海如人天合一,死亡也是人生的另一个返归自然的阶段。
我自己就喜欢同长者老人聊天,老人们谈的中恳之言,往往是一生经验的总结,谈话后总有一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而老人们,如果有人愿意同他聊聊,尤其是向他请教,听他的看法,讲出来的往往是中恳肺腑之言。有心的听者往往受益匪浅。
无论老人还是老人身边的人,如果能对老人的经验智慧加以发挥,不但可以帮助中青年人少走弯路,老人们也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发挥作用,心理心态会调节得更加平衡。孔子那样的大圣人,也说自己七十才随心所欲,才悟出了人生真谛。我等中年之辈,要学的路还长着,要悟的理还多着呢。
据我观察,老人心态中最怕的是孤独。人是一种社会的生物。《鲁滨逊漂流记》虽是丹尼尔.笛福根据一位水手独自一人流落在荒岛上的经历写的,但从心理分析来讲,不与他人产生交往的人心理一定会产生变态的,严重的,可以导致精神分裂。
前不久在电话上同定居在美国的小姨妈聊天,姨妈夫妻退休前在国内均为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我从来认为他们俩是十分理智理性的人,对什么事情都以科学家的严格的方法分析、推理、论证一番,然后才决定是否去做的那种人。
连她都谈到老人心态的孤独时,我仍然有些惊讶。小姨妈告诉我,在他们住的那个社区里边,华人社团有什么活动,大家有什么聚会,他们俩都会去参加。她说人只有在社交中才会解脱孤独,只有在同他人的交往中自己才不会性格上变得怪癖。
他们俩虽然是女儿女婿外孙满堂,但不可否认同儿孙辈之间有代沟,因为成长的时代不同,也有相互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他们俩还是觉得同同龄人或像我这种部分经历过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更容易聊天沟通一些。我因搞这方面工作,自然明白她指的是什么意思。
笔者以前另一篇谈海外老人问题的文章,提到老人研究中的接触行动理论,即指老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自己忙一点,以保持大脑和身体各部分器官的运作基本正常。而老人研究中的脱离理论,是指老人应该在心理心态上从日常生活的焦虑担心中解脱出来,许多事让中青年人去干,结果无论对错都无太大关系,后来之辈一定是要在实践和失败之中去学的,儿孙自有儿孙福。
老人还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认同问题。退休了,的确是淡出生活的重大一步。他人社会可能还会认同你的价值,他人社会也可能不再认同你的价值。这里就有一个自我心态调节的问题。关键的一点是:不应该去介乎别人是否认同我或我的价值,而是我自己要认同我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基于这点,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调节到我自己认为充实满意的程度上就行。至于他人怎么看我,那其实无关紧要。
老人们中最常见的还有焦虑症和忧郁病,中青年人患这两种病的心理心态核心是担心现在和未来。而老人们多半心理心态是回头看过去。虽然对于慢慢来临的衰老和人无可避免的死亡有着某种无可奈何的焦虑忧郁感,但更多的是对过去的重新审视,后悔人生重大决定的失误,过去待人处事的差尺,过去情绪控制上的错误等。
所以老人的焦虑或忧郁有许多时候,可能伴有后悔和内疚以及罪过感。要帮助老人们解决这类心理结症,核心是要指出那些过去的失误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发展阶段和学习过程,老人心态的核心是努力取得心情的平静安详,以一种超脱的角度,来看待处理人与物。这样才真正达到人天合一的崇高境界。
老人们可能面临的另一重大挑战:即可能会患老年性痴呆症,这无论对本人和家人,都是十分不幸和沉重的。关于老年性痴呆的问题,笔者今后另撰文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