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曼哈頓的蠟像舘

作者:星學

時代廣場邊,有個杜莎夫人蠟像舘[Madame Tussauds],帶孩子遊紐約的最好莫錯過它,老少同覷定會盡開顔。它地處第七、八大道之間,靠近著名的第五大道商業區;毗鄰“信不信由你”奇趣舘,離同街西端的航母陳列艦也不遠;溜達著包覽這些景點時並不額外費腳力。

舘的門頭不很大,外墻上的一隻巨手抓幣的銅塑頗叫人驚艷。門票不便宜,39刀,以示其珍貴價值。樓内三層肚大能容,從上往下參觀。當年我僑居隔河的新州,屢遊曼哈頓,時尚未辟建此舘呢,2000年始落成。今從多倫多驅車帶著兒子前來故地訪舊,一睹“大蘋果”果核裡的這新景觀,別有意味。

我們興致勃勃依次瀏覽著群雕,200多件蠟制品分作不同的板塊展示,主要有國家領袖、文史名家、科技大師、體育娛樂明星等。這些真人大小的蠟像,栩栩如生,逼真得令人嘆爲觀止;且任憑遊客上前去擺姿合影,實現與其生前或生活中所不可能比肩而現的心願,若有耐心一一合成的話,可弄成一簿子,以假亂真大秀與名人合照牌。

對當今老美熱衷的那些“星”俺不及小兒所知的多,他就隨時為我解釋著出處。我熟悉的歷史人物,尤近年來的幾任總統原型都還健在,看著很感親切。每一尊蠟像的背後,皆穿綴著長長的史實故事,教人聯想無垠,其義遠超過塑像形神的惟妙惟肖之上。我切感欽佩當初創意弘揚此門藝術的杜莎夫人之了不起。

提起這位法國女藝匠,其母給當時的醫生兼蠟像製作師科斯特作管家,學了蠟雕手技,杜莎從小也隨著練習,悟性高、技法青勝於藍。成名作是伏爾泰蠟像,後又有盧梭、本傑明·弗蘭克林等傳世。科特斯死後把遺作都留給了杜莎,她後來轉去英國,1835年在74嵗時於倫敦建立了首個永久固定展館,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獨樹藝門一幟,聲名鵲起,使得其後近兩百年間在世界各地擴展開來,現已遍及各大洲,就連開放較晚的神州大地迄今也有了四家她的分舘。

這眾多蠟像舘的内容,除主軸以外,依設在的不同地域而異,多以當地題材為重點,以拉近與現實社會的距離、以親合力吸引更多本地觀衆。如大陸、香港的分舘,就擁有諸多的華裔名人模型,讓國人看起來貼切。回想我當年遊學不列顛,玩倫敦時實在無暇瞻仰天文館旁這連鎖之首的蠟像舘,留下幾許遺憾,沒成想18載後在紐約圓了此夢!館藏的蠟像倒無變異,觀者的人面卻全非了。

徜徉在這如林的名士廊裡,我們盤桓較多在華盛頓、林肯等及多位總統像前,包括現任的奧巴馬;再就是愛因斯坦、愛迪生,拳王阿里、泰森;還有影星卓別林、夢露、赫本,球星貝利,歌星貓王、麥當娜、Lady GaGa等。這些個大名鼎鼎的巨匠燦星,從來只是謀面於熒屏或畫報平面,眼下卻能夠立體的任由全方位貼近端詳,儘管是“替身”,但仍可體會零距離接觸的榮幸滋味,且從他們的氣宇姿態、肌膚紋理、衣著打扮等,可觀摩出不同偶像内裡所透出的那股精氣神兒。或可說不啻是美利堅這個年輕大帝國國粹的集大成吧,是所謂的美國精神的一隅濃縮。

我亦“圖發奇想”:若說當年老佛爺慈禧怕照相,擔心洋鬼子的“攝魂術”能勾走人的靈,那麽這些蠟質的真人分身就更可怕了。又想起曾閲過的名人在蠟像舘内與自個的“化身”合照,一時竟難辨真僞,他們的心中作何感想不得而知,毋曉得有無一絲的怵人?不論如何能被蠟像舘拷貝上的,大概就是今生成功的一大標誌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