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傑出企業家 賀鳴笙的事業王國
大溫地區廣播先鋒“華僑之聲”從誕生起,就成為眾多華人和少數族裔的精神食糧。經過幾十年的耕耘,如今“華僑之聲”可謂是家喻戶曉。就是在傳統媒體走下坡路的情況下,“華僑之聲”仍然擁有81%的收聽率,並且事業興旺,頻頻獲獎。對此我感到很好奇,不知總裁賀鳴笙是如何運作?在從網上查看一些資料後,初步得知賀總具有現代意識和世界意識,精通幾種語言,是位儒商。今年夏秋之際,為了史料調研,我來到了“華僑之聲”公司,對賀總裁進行了採訪。
九月的一天,當我一踏進“華僑之聲”公司大門後,看到佈局有致大廳所營造出的優雅氛圍,倍感生趣盎然。窗外,幾叢茂密的樹木充滿勃勃生機,撲面而來的綠意,令人心醉。在聲音世界營造的“華僑之聲”裡,音樂是流動的風景,我心想這裡的公司文化該是多麼清雅誘人。我的思緒正在陶醉中,不大一會兒,賀鳴笙總裁朝我走來,寒暄之後,把我帶進了擺滿各項獎狀、獎牌的會議大廳。
賀鳴笙總裁看起來溫文爾雅和舉止有度。我們坐定後,採訪就開始了。
初到加拿大
賀鳴笙於1972年來到加拿大讀書,當年他只有15歲。沒有多久,他就到“華僑之聲”做義工。1973年8月加拿大政府實施一項移民政策,既凡持有學生簽證,並於1972年11月30日之前入境的學生,均可以申請成為加拿大永久居民。賀鳴笙很喜歡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氛圍,1973年,就申請變成了加拿大移民。
賀鳴笙應該算是富二代,他的父親在台灣既擁有地產,也有工廠和百貨公司。他小的時候,父親在其辦公室裡特備有一個小桌子,常常叫他在小桌子上寫功課時,賀鳴笙也就有機會聽到父親的談話。有一次竟聽到台北市市長高玉樹給父親打來的電話,很是驚奇和自豪,沒想到台北市市長也想與父親做生意。也許這些事給了他一些啟蒙,再加上父親經商的智慧和成功,賀鳴笙來到加拿大後,很快就和哥哥一起炒股票,並賺了不少金錢。1975年,他還在上高中期間,就拿出所賺的13萬加元並貸款7萬收購了一棟大樓。講到這裡,賀鳴笙笑著說:“當時皇家銀行的職員看到我們兄弟想貸款,開始很不相信,不過後來還是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
成為著名華商
賀鳴笙憑著非凡的智慧,把地產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資金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當然他也遇到過滑鐵盧,有段時間他們兄弟兩人買過很多地,碰上價格下跌,一時沒法償還銀行貸款。危機之際,父親幫忙解了圍。這件事給賀鳴笙很大警醒,他開始明白,飛得多高不一定很重要,但一定要注意如何平安著陸。後來他看到美國市場有前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開始進軍美國。他先後購買一些大樓、辦公樓和商場等。他告訴我說,目前已經擁有43家公司。我聽後很吃驚,仔細看了一下賀總,心想怪不得他有資金運作“華僑之聲”。
可是為什麼很少聽說賀鳴笙在商業上的輝煌業績呢?對於這一點,賀鳴笙講:“現在大家都知道買地產的是中國人,可知道第二買家是印度人,第三買家是英國和德國人的較少。德國人一直在購買卑詩省的農場,從一千英畝到五千英畝的農牧場,大都是德國人在購買。我們也在買地,可有很多時候,競爭不過德國人,因為人家出的價錢高,但德國人一直是安安靜靜地購買。我去過非常富有的德國人家裡,人家很低調。其實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一定有顆平靜的心。”我聽後恍然大悟,原來賀鳴笙崇尚低調,不喜歡做事張揚。他認為低調是藏鋒守拙的隱忍,是一種境界。只有默默養身積厚,才會讓每一次努力都走向成功。
正因為沒有讓喧囂的事物干擾,賀鳴笙才在關鍵時刻常常做出正確的判斷。他在美國市場低迷時,看準時機,購買了很多地產,並獲得巨大利潤。對於經商成功之處,賀鳴笙說:“我的商業得以發展,是因為我的團隊非常棒。每個人都不完美,我的能力是把他們的缺點加以彌補,把優點發揮出來。我的理念是合夥人都賺錢,這才是最高境界。”
對於經營市場,賀鳴笙說到:“近期,我看到網路銷售一直上揚,美國前有Amazon銷售網,後有阿里巴巴要進來。我也曾想做網絡銷售,可是起步晚了,沒辦法參與。目前我們在美國大城市的商場銷售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提高營業額度,有些生意甚至下跌。既然時代變了,我們就要順應時代發展。儘管我們在美國中小城市的商場營業額度還是上升的,但總體來說,前景有些問題,所以從美國紐約到洛杉機的產業,我們賣給了美國一家大財團。放棄是很痛苦,可是面對新的形勢,為了不付出更多代價,停止就是進步。其實堅持不一定會勝利,放棄也未必就是認輸。”
目前賀鳴笙已經把目光放在加拿大,並處於選擇和考量之中。因為他相信成功的路上,是需要確定目標並加以選擇的。
經營“華僑之聲”
七十年代創立的“華僑之聲”,到了九十年代後幾易其主。1991年,主管劉恆信考慮資金問題,曾通過中間人與賀鳴笙協商,希望共同創建一家新公司。賀鳴笙經過深思熟慮,覺得媒體受到政府保護,服務聽眾和讀者,能在各族裔間架起溝通瞭解的橋樑,是個發展方向。他向劉恆信提出的合作條件是不再租賃電台時段,而是共同申請,擁有電台執照。最後雙方達成一致,1993年一起收購了CHQM AM1320頻率和“華僑之聲”,共建公司(Mainstream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賀鳴笙佔據百分之八十的股份。該公司於1993年12月獲得加拿大電台電視電訊委員會(Canadian Radio-Televis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CRTC)批准。1994年2月9日,這一天是中國春節,晚上9點鐘播放完畢後,AM1320的呼號隨即改為“匯聲廣播華僑之聲”。重組成的“匯聲廣播華僑之聲”擁有自己的電台牌照,有12語種言播音,國語節目增加到星期一至六每天兩小時。1998年,賀鳴笙完全收購了劉恆信等人手中的股份,獨自擁用了“匯聲廣播華僑之聲”,後來發展到13個語種言播音。
提起“華僑之聲”,賀鳴笙於時光深處珍藏的如詩情懷完全釋放出來。他回憶道:“我搞傳媒目的之一,是看到很多人在加拿大政府出台一些政策後,才提出反對意見,這有些遲了。其實很多政策出台前,會有諮詢會。我們作為媒體可以參見並發出聲音。我收購‘華僑之聲’之後,1994年發現‘華僑之聲’有香港和台灣新聞,卻沒有中國大陸新聞。在取得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的支持後,我們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合作,開播中國新聞,自此兩岸三地新聞匯聚‘華僑之聲’。2008年更是每天以國語轉播來自該台在中國製作的節目。2012年8月16日起,國語時段的節目一部分依然自己播放外,其中一部分交給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他們改為‘環球東方’的呼號播放,不過2014年又改回‘華僑之聲’。我們曾舉辦過不少活動,比如1994年為方便華裔人士查詢,特設粵語天氣專線。1995年支持中文成為大學入學語言科目之一。我們還為兒童醫院、列治文醫院和癌症基金會等籌款。根據統計,我們“華僑之聲”的收聽率名列前五名,每週大約有17萬人收聽,就連海外人士也有不少關注。2015年我們獲得韋伯斯特新聞獎(Jack Webster Awards)。韋伯斯特獎設於1986年,是卑詩省最具代表性的年度新聞獎。能夠獲得該獎,是極其不容易的。我們得到這個獎後,BTV、CTV、Vancouver Sun等均給我們打來過祝賀電話。運作到這個地步,我感到非常高興。”
“華僑之聲”進入賀鳴笙時代後,發展十分迅速。賀鳴笙認為“華僑之聲”的成功,是與團隊分不開的,對於員工,他總是給予大力支持,使每個員工能夠有發展空間。根據“華僑之聲”銀禧紀念特刊《光輝印記二十五年》中許多員工所寫的文章,可以看得出“華僑之聲”團隊大家庭氣息十分濃烈。多少年來,“華僑之聲”所有成員共同努力,嘔心瀝血製作眾多民族節目,打動過很多聽眾的心。正是“華僑之聲”很多員工懂得付出,也願意付出,才使得“華僑之聲”成為有活力的電台。
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賀鳴笙為了“華僑之聲”有更大發展,2014年更新了發射台,2015年更是花了幾十萬更新了發射機器。
創建 Channel M
既然擁有“華僑之聲”,賀鳴笙自然也想嘗試一下電視台。加拿大的電視台有無線、有線和衛星三種,賀鳴笙選擇了無線電視台。他這樣做,是因為在加拿大,無線電視台權利很大,可以要求使用某個頻道,而且只要衛星和有線電視台能接受收到訊號,就要播放全部節目。2002年,賀鳴笙聯同4位在卑詩省極有影響力的著名人物:曾任UBC大學基金會主席Bob Lee、曾任SFU大學名譽校長的Joe Segal 、前卑詩省名電視台和電台總裁Douglas Holtby、在大溫地產界呼風喚雨的Geoffrey Lau,一起準備申請卑詩省有線電視台。在兩年的籌備過程中,強大的羅渣士公司也看重了這一塊,曾找到賀鳴笙要求他放棄選擇,並賣掉其公司。提起這段往事,賀鳴笙說到:“當時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認為我們會輸,因為羅渣士是巨無霸。羅渣士一位工作人員甚至表示,他們一個月的資金周轉是一億加元。我沒妥協,回答說:你也是幫著羅渣士做事,你也沒有一億加元資金周轉吧。我是一旦上了戰場,就有決心幹下去。很多時候,不是成功來得慢,而是放棄的速度快。儘管我們勢弱,但我們知道對方的弱點,我們是打有準備仗的。在我們的努力下,公聽會後我們獲得了批准。可就是批准我們牌照後,羅渣士還要求重新審判。最後聯邦政府認為我們的申請完全符合要求,細節也做得好。無線電視台是非常難申請的,以前從來沒有給過有色人種。”
Channel M誕生後,播放過很多優秀節目,也與主流媒體有過合作。Channel M平台還給過很多媒體人施展才華的機會,他們一起實踐、創新、奮鬥並實現夢想。賀鳴笙告訴我說,當時華人收視率曾達80%。對於其它族裔,他曾經用一個月時間跑遍大溫地區的印度廟宇,受到了印度人的熱烈歡迎。自此,印度語的收視率達97%。為了提升收視範圍,賀鳴笙曾在一個小島建立發射塔,使得溫哥華島都能收到節目。也曾在卑詩省北部建立發射塔,自此整個卑詩省都能接受視頻了。
2006年賀鳴笙已經擁有了十一個頻道。同年2月,他把多倫多《加中時報》引到溫哥華發行加西版。賀鳴笙認為,加西有越來越多的大陸移民,有必要向他們提供各方面所需資訊,宣揚加拿大多元文化價值觀,幫助他們及早融入加拿大社會並回報社會。他還通過電視和報紙做過很多善事,幫助中僑和老人院籌款等。
賀鳴笙與合作者在電視領域打了一場勝仗,原想乘勝追擊,把阿爾伯塔省無線電視台拿下來,這樣就可以和羅渣士公司談合作條件。如果成功的話,可以共同擁有加拿大市場。可是到了2007年,阿爾伯塔省無線電視台被羅渣士公司捷足先登,一時間西海岸的格局完全改變。這期間,賀鳴笙又發現網路媒體的威力,認為網絡媒體會改變世界。面對不利形勢,他開始考慮未來,他認為堅持和努力固然重要,有時放棄也是務實的。2008年,和股東商量後,他把Channel M賣給了羅渣士公司,同時也放棄了《加中時報》等媒體。
賀鳴笙談新聞的特點
談起新聞,賀鳴笙講道:“新聞第一要準確,第二要有感覺。第三才是速度。可惜的是,現在很多媒體把速度放在第一,報出來的東西不一定與社團有關,有些甚至是虛假的。幾個月前一個夜晚,有一對姐妹坐車沒買票,司機發現後被請下了車。這下主流媒體發燒報導,說是深夜把她們趕下車後,就沒人管了。我們也準備報導,但在這之前,我認為一定要完全搞清楚。最後我們找到該站站長,站長說他感到很傷心,因為按公司規定,沒票就不能坐車。站長是一直陪著這姐妹兩人,給她們食物和水,還給他們父親打了電話,後來是他們父親開車接走的。我們報導完,媒體的報導開始改變了,這就是速度第一的問題。”
對於新聞的自由性和傳播廣泛性,賀鳴笙談到:“西方的新聞自由也是在變化過程中,大家一直談論言論自由,政府不能干預,老闆不能干預。我是不會干預的,但我是協商和建議。我曾告知新聞部,廣播節目要講事實,要公平公正,不能單獨採訪一方,對立面也要採訪。自由性也涉及到廣告,加拿大規定商業廣告是不能拒絶的,比如“六四”期間,溫哥華有個團體要在墓園舉行紀念活動,因是商業性的,我們就接受了。可是第二年,這家團體還要求做廣告,說是要號召大家從百老匯格蘭維(Granville)舉燭光走到中國領事館,這就是示威遊行了。要是去美國和英國領事館,肯定不行的。我們拒絶了這個廣告,因為傳播具有廣泛性,如果當晚我們的讀者有事情發生,就是我們的責任。為此我們被罵為是‘背上了五星紅旗’,一群人到我們公司門前遊行。當然我們不光有面臨壓力的一面,也有一些感人的場面。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我們電台播報了協助籌款一事,第二天早上一開門,前台就給我打電話,說是門前排成長龍,老老少少都要準備捐款,我趕緊找人去寫收據。當時我看見一個小男孩手拿一個小豬存錢罐,罐裡裝滿了錢,因為拿不出來,就把錢罐打碎,一共是13.86塊。後來還從大公共汽車下來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互相攙扶著前來捐款,場面很感人。”
屢獲殊榮
由於賀鳴笙對加拿大和本地社區長期的貢獻,他獲得過很多殊榮。他曾做過六年溫哥華警察局顧問,做過卑詩省與育空地區皇家騎警顧問。做過十年加拿大皇家騎警顧問,他是唯一最長時間的顧問。2010年成為奧運會火炬手。2013年,獲頒英女王鑽禧紀念獎章。 2015年“華僑之聲”獲得韋伯斯特新聞獎(Jack Webster Awards),這是三十來年多元文化廣播電台唯一一家電台獲得此項大獎,可謂是得之不易。
和諧家庭與未來發展
賀鳴笙在經商和經營媒體及服務社區中,耗費大量時間和心血,每天都是行色匆匆,因為商場競爭是殘酷的,而關愛社區需要的時間是無限的。儘管他認為忙碌是一種快樂,但他能走向成功和屢獲殊榮,與他的家庭尤其是夫人的巨大支持是分不開的。賀鳴笙夫妻琴瑟和諧,共育有三個男孩。在賀鳴笙教育下,三個孩子鋭意求進,靠著自己的努力,均有滿意工作。
賀鳴笙來自台灣,曾任商會會長。他支持九二共識,認為中台是分不開的,兩岸都是一家人。賀鳴笙指出見過很多台獨人士後來改變了觀點。對於未來,他希望能為社區和兩岸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