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9)
作者:刘作义
八国联军陷北京。
柳名誉听闻京城大乱,徐桐被教民、暴民冲入府邸问罪羞辱,死于非命。
柳悲痛不已。
连忙专函汇去一张银票至京亲戚关府。请送徐府作为奠仪。又在宅中祭拜。
岑春煊则早接慈禧太后密旨率骁勇轻骑勤王。
岑稍作准备,披星戴月,向东,沿黄河、过黄土高坡,进秦岭,抵山西。
慈禧匆匆西行。
一晚。
慈禧方便后,问:“谁在值守?”
女官回答:”帐外甘肃岑大人”。指的就是岑春煊。
这就是太后查哨。
这是通俗的说法。
是在特定的时、空发生。
不能等同一般的基层把总、千总的放哨、查哨。
它关系着皇室、太后、大清的安危祸福。
足见慈禧的精明警惕。
时时刻刻以社稷为重。
此时朔风呼啸,狗吠骡马嘶鸣。
星火闪烁。
巡逻守望的人影火把在夜幕中穿梭出没。
慈禧在此纷扰之中,手捻佛珠,沉静从容。十分放心。
神态安详。
果然选中了勤王之人,心中暗喜。
岑春煊成了明星闪耀在太后心中。
慈禧不禁又想起“课读习武,报效朝廷”。
这是岑觐见帝、后时的回答。
原来光绪按慈禧吩咐问“慈父何语难忘?”岑就答了这句。太后听了不加粉饰直率之言,就常出现心头。
也因此岑受重用,平步青云。
一开始入仕即授广东布政使。
三月后又调任甘肃按察使。
当然这也因其父岑毓英的赫赫战功,荫及其子。其实就是觐见时回答对了,深获帝、后好感的缘故。
慈禧此番命其勤王就突显数十年来自己看人无数,确有眼力,没有走眼。用对了人。十分欣慰。
英雄虎子。真是大清之福!天降斯人。幸甚幸甚!
岑一直跟随护卫,回銮北京。也就与迎銮的负责大臣袁世凯首次拱手照面。
后岑任陕西巡抚,调山西巡抚。
首创中、西学办大学。
接着荣升两广总督。
可见慈禧的宠信。
当然也是慈禧的自信。
最后已破回避的祖制了。
总之由于答对了帝、后所问,甚至回答到了帝、后心坎上,就春风得意,平步青云了。
至于清室命运如何?
柳名誉前程怎样?
前者决定后者。
满清衰败的大势显露。
两江总督刘大帅手谕:柳名誉调任淮安府尹。
柳名誉平静地接过宪令。
一叶知秋。
大概是恩师徐桐大学士因保举义和团被羞辱致死,其子侍郎又系狱中。
一荣俱荣,一枯俱枯。
自己自然是不该升,该罚,该降。
命该如此!
但还是忍不住想知道究竟刘大帅是如何发话处置自己。
据说“大帅发话:大肆招摇,还未赴沪上任,就与洋人勾结。英文弥勒氏评论报都登了江宁大员二公子沪上新婚。照片上清楚可见哈同送的贺礼花篮。此乃朝廷大忌。赴宁上任途中,从番禺至上海坐的是英商怡和洋行的轮船。不走正道驿路。可见醉心淫巧奇技,结欢洋人”。又说:“御赐如意,未必都如意。老夫还得唯太后马首是瞻。柳某人不去淮安,老夫就该告老还乡。红顶子不保。”
还说:“朝廷重臣:切忌,切忌与洋鬼子交往。”
柳名誉心里明白,不过托词而已。但把自己归为帝党,确实想也想不到,着实吓了一跳。连御赐如意都一清二楚。可怕!
前后一想似乎与总督不容自己相关。
因自己是翰林丁忧铁板候补江宁,但与总督既无渊源,又是多年京官,且还有御赐如意,总督就不放心了,等同坐探在身边。于是上海道出缺就保举了,意在攆走。现在太后说了算。不正好是攆走的时机。这就是史官褒贬人物让人心寒之处!
柳名誉这才明白了是刘大帅容不得自己的真正原因。
自然也是时局大变给了刘某方便。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具体说就是徐桐大人死于非命,洋鬼子进了北京,刘某可下手了。
到了淮安任上,柳寄情刻印所著诗文。
现流行的桂林山水古诗集中收的就是从此刻本选出。
又协助修治本不是主管的大运河。
河督衙门就设在淮安这里。
一天来了稀客徐采办。
原来师爷上了趟京城。找到徐采办。上次徐路过江宁就熟了。
师爷对他说:“你跟我到淮安去接秋月。翡翠观音在她那里”。
徐采办大喜。还以为徐府被盗,翡翠观音丢了。其实是被小祖宗私自拿去做了信物,于是就跟随来了。
师爷拿出了请帖,就是柳名誉让他写的“信物重信,佳人望归”。根本就没有寄出。
接着师爷毕恭毕敬的对柳名誉说:”大人,在下在江宁一切都按吩咐料理好了。徐采办既然来接秋月,不如成全了小祖宗他们”。后来还附耳说“事不宜迟,越快越好。一旦走漏风声,刘大帅听闻就麻烦大了”。
徐采办接着说:“望大人成全。感恩不尽!”
柳名誉吩咐夫人让秋月立即收拾好行李随徐采办回京。
夫人万般舍不得。
柳名誉生气说:“你怎麽这样糊涂,女大不中留!红颜祸水。老实告诉你,你的两个宝贝儿子都手把手教她。万一出了什么事,如何对得起祖宗?明知是大脚,老夫还是赶紧给老二办了喜事”。
夫人只好默默送走秋月。
在二门外一处必经的地方,姨娘拿出一包东西交还秋月。里面就是翡翠观音。说:“一帆风顺。收好了“。
秋月接了过来。随即交与徐采办,说:“物归原主。徐大人平安回府见到,心知肚明”。
徐采办收好翡翠观音。
心想真是物归原主。
喜欢得要命。
但美中不足秋月不见了。
又一想:女人易得,宝贝难寻。赶紧离开此地。
师爷在约定处与秋月会合,两人如鱼得水。顿失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