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的故事(二)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面壁九年开创中国禅宗
菩提达摩之所以在晚年不畏艰难,千里迢迢从印度来到中国,是为了实现其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预言:“六十年后你的法缘在中国。”没想到抵达中国的第一站,却遇到不明深义的梁武帝,令他非常之失望。最后他入了嵩山,来到了少林寺,在山上找到了一处僻静的小山洞,屏息杂念,万缘放下,面壁而坐。一坐就是九年之久,中国北方冬天虽然十分严寒和冰冻,却阻碍不住这位修行者内心的一股弘法热情。他虽然坐在那里静寂不动,但却是以不动制万动的原理,感动了当地的信众,少林寺也因为他的德行而名声远扬。后来他在中国少林寺开创了禅宗, 并编创出中国特有的少林功夫,如《达摩易筋经》等拳法。特别是他所开创的禅学思想,后来影响到中国宋代理学,也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因此,菩提达摩的功劳不仅在中国开创了禅宗,而是推动了整个佛教的发展。
禅宗和少林功夫不仅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影响甚至遍及全世界。这股潜在的力量,还在不断地在推展。菩提达摩在中国的成就,还印证了他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预言:“达摩法缘在震旦(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一点都没有错。
后人传说菩提达摩在来中国以前,修行功夫已经非同凡响,所以当他决定离开建业(现今南京)以后,到了长江,他想北渡长江,但当时没有见到任何渡江船只供他北渡,最后只好显示神通,脚下踏着一片芦苇叶,飘然地渡过了长江。“一苇渡江”的典故,便成了后人作画的常见题材,并隐藏着深远的禅意。
慧可得法心传
为了将佛法传授给他的弟子,以代代相传、普利群生,释迦牟尼佛在一次盛会上向大众宣布,他想将佛法眼藏传授给大众,于是手上拈着一朵花,什么都没有说,唯有大迦叶尊者会意微笑。佛陀知道他得佛慧眼, 于是将如来大法传授给他,大迦叶成为佛教禅宗的第一代大弟子。这种传法的方式,就是以心印心、心心相传。
菩提达摩在中国少林寺阐扬禅门宗风,他以壁观作为修禅的入门方法,深得体悟,故有“壁观沙门”之称。为了将禅法在中国弘扬,也是为了要满其师父般若多罗之愿,当时菩提达摩年岁已高(据说有一百多岁),他召集弟子,想了解他们禅修的境界,于是就说:“我不久就要西归了,想证实一下你们的禅法境界到底怎么样,大家不妨说说,各人修禅的心得体会。”菩提达摩有不少在家的信众,还有三僧一尼是达摩的入室弟子。三僧是道副、道育和慧可;一尼,人称为尼总持。这些出家的入室弟子分别叙述自己的心得。
道副听到菩提达摩的询问,首先发表他的意见说:“以我在师父处所学的禅法,是不应该执着文字,亦不舍弃文字,而是应该把文字当作入道的工具。”
菩提达摩评论说:“你只能得到我的皮毛而已!”
比丘尼总持知道道副的修行见解不彻底,于是说:“以我对禅的了解, 就像庆喜见到阿閦佛国,一见之后,便再也见不着了。”
菩提达摩评论她说:“你只能得到我的血肉。”
道育接着便说:“地、水、火、风的四大,本来是空的;色、受、想、
行、识五蕴也非实有,整个世界无一法可得。”
菩提达摩听完以后,高兴地说:“你的修行见解,比前二位又深了一层,可算得到我的骨骼。”
最后轮到慧可表达了,只见慧可站起来向菩提达摩行三拜礼,然后回位站着不动,亦不说话。菩提达摩看见慧可的这种表现以后,哈哈大笑说:“你已得到了我的神髓了!”他更接着说:“佛祖释迦牟尼,早年以大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尊者,辗转相传,而至于我,我现在便将大法付嘱于你,你好好的传下去吧,不要使它断绝!”
菩提达摩说完这一番话以后,便取出一件袈裟和一个钵授予了慧可, 并说:“这衣钵是禅法传授的信物,因为我恐怕后世以我为异域之人,而不相信你的师承,故现传了这衣钵,以作证验,定为宗趣。”菩提达摩继续说:“当我归西两百年以后,衣钵便须止而不传。佛法将会十分兴盛,不须用衣钵做信物了,因为到了那时候,人们亦会依教奉行。” 菩提达摩的预见,就是后来的唐朝佛教。
菩提达摩最后将一部《楞伽经》授予慧可,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最重要的心法,以此法可以净化世人,还说出一个偈语:“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他说出了自己从印度到中国的目的,现在将衣钵传授给慧可,亦可算大功告成,了却他多年来的心愿。
结 语
菩提达摩传奇的一生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他从一位享尽人间富贵的王子,变成了一位清心寡欲的禅师,再由一位身为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的行者,到了晚年不顾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建业(南京),因为与梁武帝不投缘,让他有了这个殊胜的因缘去了嵩山少林寺,开创了禅门宗风,并十分满意地将禅宗心法传授给了慧可。这不但光耀着佛门,亦为少林拳术开创了别具一格的风范,并对后来的宋代理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菩提达摩不仅是佛教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丰富中国文化的思想家。每当我们看到今日佛教禅宗在全世界的流行, 以及少林拳术名扬四海时,无不让我们恭敬地想起中国第一代禅宗泰斗──菩提达摩。他虽然后来叶落归根回到了印度,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中国,永驻在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