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云南西双版纳风情散记
难得远游似乎有一种搬家的感觉,特别是听说西双版纳年平均气温大约在21°C以上,带了一大堆换洗衣物总还觉得缺少点什么,家人笑我:你总不见得去留下来吧。
赶到机场的时候,我穿的是柔色的毛衣和一条牛仔裤。上海的天气仍然是阴雨连绵,平均气温大约在13°C左右,我的同伴大多仍然穿着时髦漂亮的长风衣,似乎一点没有远游的仓促和刻意的准备。两小时四十分钟后,我们乘坐的西南航空公司的班机在昆明机场降落。一下飞机立即就有了一种崭新的感觉。昆明旅行社的导游小姐向我们热情地迎了上来,向我们每一位客人都献上了一支鲜花。这一夜,我们不知道是在怎样的兴奋中度过的,真的吗?真的是我们已经来到了“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春城昆明吗?
傣族人礼节
第二天,我们从昆明出发乘班机到达思茅,从思茅驱车过普文才祘真正进入西双版纳。车过之处,我们经过了好几个民族的聚居地,一路上公路蜿蜒、九曲回肠、热带风光迭宕起伏。美丽的傣族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四双”即傣语“十二”的意思,“版纳”是一种旧的行政区划。西双版纳没有四季之分,居民大多是傣族,也有一部分汉族、爱尼族、布朗族、佤族等其他民族。
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不能不说一下这里的泼水礼。尽管导游小姐早已有所介绍,但一开始我们对西双版纳泼水礼还没有真正的概念。晚上,我和同伴们一起走进了装饰简陋、但民族风味很浓的竹楼饭店中,据说这儿的傣家有一个风俗,就是青年男女在结婚时几乎全寨人都要前来“赴宴”。在我们一再要求下,导游小姐也让我们做了一回“傣家人”,我们一边欣赏着民族歌舞,一边开始了我们的“婚宴”晚餐。
傣家人流行“抢新娘”,要是哪一位小伙看上了一位姑娘,他就要跑到姑娘家里,把姑娘抢起背在背上,一路急走不能停顿。这时,竹楼饭店台上正在表演“抢新娘”游戏,美丽的傣家姑娘落落大方,汉族男子则羞得满脸通红……席间,几个身材娇好的傣族姑娘跳起了欢快的“泼水舞”。傣族真是一个十分好客、也是十分独特的民族,傣家人爱鼓也爱舞,可以说“村村寨寨都有鼓,男女老少舞婆娑”,只见傣家少女手持橄榄枝,向每一位客人洒上了吉祥之水。这是我们来到西双版纳后第一次享受到的泼水礼节。小伙们高声欢叫,姑娘迈着盈盈的步履来到客人身边,在客人的手腕上系上了代表幸福美满的红绳!此时此刻,席间气氛达到了高潮。
餐桌上摆满了翠绿欲滴、清香扑鼻、色彩诱人的各种叫不出名字来的珍稀蔬菜,这是傣家民族用来招待珍贵客人的上好菜肴。考虑到我们是汉家的缘故,导游特地让餐桌上多了几个适合我们汉家口味的饭菜:酸竹笋是一道可口的凉菜,还有菠萝手抓饭及卷在竹筷上食用的“好糯索”(糯米年糕)。那些拌上了辣椒、食盐、香茅草、薄荷及各种香料蔬菜的独特风味,傣族姑娘的优美舞姿及浓浓泼水礼节的欢快气氛令我们至今难忘。
当然,直到我们参加了模拟民族泼水节的那一天,我们才真正尝到了“泼水”的厉害。那天,同伴们个个喜气洋洋,换上了鲜艳漂亮的民族服装,拎着桶、端着盆来到水池边。此时,西双版纳每日中午的气温已上升到了30°C左右,离传统泼水节还有一段时间。泼水节的正确概念应该是傣历年,即每年的4月13日左右。泼水节的第一天活动是在澜沧江边举行龙舟比赛,第二天才是最隆重的日子——泼水日。阳光下泛着银光的水,泼向了每一个参加盛会的人。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年轻的小伙和姑娘们互相追逐着、嬉笑着,还没回过神来,已被别人泼得浑身尽湿,有时三、五个人对付一个,直泼得人们把盆扣在头上四处逃散……谁被泼得越猛、泼得越烈,谁才是最幸运的人!此刻,尖叫声、欢乐声、泼水声融成一片,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西双版纳泼水礼节的真正含义和滋味。
傣家楼上的糯米茶
翌日清晨,我们来到街上,恰好是赶“摆”(即集市)的时候,从寨中走来的三三两两身材婀娜的姑娘,艳丽的衣裙随着肩挑的竹篮而飘荡,那嵌着金丝的、红的、绿的、粉红的丝质筒裙,那镶着花边合体的尼龙纱紧身上衣,加上插满鲜花美丽的高发髻,真象仙子下凡一样。集市上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工艺品和各种各样的茶叶。少数民族对茶有一种特别的偏爱,纳西族同胞“处咪岁”(“处咪岁”是纳西语娶嫁的意思)时,新郎派一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坐进新娘屋里,轻声呼唤:“新娘子,新郎请你去喝茶!”新娘就顺势骑上迎亲马,由兄妹陪着前往男家……
西双版纳是个盛产茶叶的地方,茶的品种很多,首屈一指的当推勐海县南糯山的普洱茶。普洱茶外形肥硕、色呈乌褐,每年二月开始采茶,冲泡时汤色红亮浓艳,性和味甘、醇厚宜人,人称“养身妙品,不可一日无之”。当然,在傣家楼上喝“糯米茶”更别有一番风味……
这几天,我们路过的西双版纳一个又一个村寨,棕榈丛中竹楼悠然可见,满目皆是木瓜树和芭蕉树,翠绿的竹木、雅致的竹楼和窈窕的少女使我们对傣家人竹楼早就有了一种神秘感。这次听说旅行社为我们特地安排了上竹楼的项目,多少使人带上了几分兴奋和不安。
带着好奇心,我们到傣家人的竹楼上去做客,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以热情、真挚和好客著称,在清洁、幽静、宽敞的客室,女主人早已把鼓凳摆好。我们在竹楼门外脱下了鞋子,按照当地的风俗,在一根叫做“吉祥柱”的柱子前摸了一下,据说这能给主人带来好运。书本上说:傣家的竹楼是“干栏式”的建筑,大体是方形的,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离地大约七、八尺,用十几根木桩为柱腾空架起,隔断了西双版纳浓郁、绵延的地下潮气;下层无墙,是用来堆放木材等杂物的,整个竹楼显得结实、平稳、干爽而又透气。女主人一边为我们介绍竹楼上的走廊、凉台、客厅和起居室,一边邀请我们在鼓凳上坐下,正当我陶醉在这神美的欣赏之中,傣家女主人一声细细的“稍得令”(对女客的尊称)把我唤醒,投目望去,美丽的傣家女子正抿嘴朝我微笑。只见她把长发裹在头顶,用一把黄色的梳子卡紧,双耳坠着耳坠,配上明黄色尼龙纱大襟圆领宽袖衫和带有金丝绒花边的同色筒裙,动作和缓地向我递上了一杯糯米香茶。傣族是一个彬彬有礼的民族,很少看见他们吵嘴、打架、骂人,甚至大声喊叫、说话声音也很少听到。糯米香茶我还是头一回听说,举杯抿上一小口,顿觉有一股香气贯喉而入,颇似吞咽了一口醇厚的糯米饭团,它的味道足以外型匀齐的下关陀茶、香气浓郁的勐海紧茶、汤色浓艳的凤庆红茶媲美。
傣族的生活习惯很有趣,他们总是同年龄同性别的人在一起,到了傍晚,赶“摆”的、干活的人们都回到寨子,慢慢地家家户户的竹楼上泛起了炊烟,远远望去,仿佛整个寨子在斜晖中蒙上了一抹金纱。我们就这样到处走着、看着,口中哼着当地的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渐渐地,我们深深地爱上了西双版纳这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
绿色的橄榄坝
我们到达橄榄坝的那天,天气晴好,头顶上悬着几朵轮廓清晰的白云,西双版纳温润、潮湿的空气使橄榄坝就像用水洗过一样越发绿得耀眼。橄榄坝傣家原来叫勐罕,人们叫它橄榄坝,不仅因为它地形象橄榄,还因为它有着橄榄般的绿色。
这个有着一百多个寨子的橄榄坝,到处覆盖着茂密的热带森林。路上、山上、茂密的树林中百鸟争鸣、空气清新。扶桑花正红,凤凰树似火,在这平均海拔一千多米的山间盆地中,种类繁多的热带作物随处可见。勤劳、善良的傣族人民最喜欢种植果木花卉,每一幢竹楼都掩映在绿树丛中,街头高大的油棕树挺拔苍翠,墙上叶子花开出了朵朵紫花,高高的椰子树和槟榔树,还有那弯弯的凤尾竹,对了,橄榄坝除了浓郁苍翠的绿叶树外,更多的是翠竹。那一丛丛、一片片的竹叶不仅形状各异、深深浅浅、密密匝匝,而且那绿也各具特色。有的绿中带蓝,有的黄中泛绿,把橄榄坝装扮得更加鲜亮了。橄榄坝就像是一只栖息在澜沧江边的绿色孔雀,宽阔的澜沧江碧水银花,倒映着两岸苍翠的树影,把橄榄坝衬托得更加深幽、格外剔透、格外诱人。
但是,要说在橄榄坝找不到别的颜色,那也是大错特错了。金色的柚子、香木瓜都成熟了,棕色的椰子也已是果实累累。橄榄坝不愧是“水果王国”。在橄榄坝的农贸集市上,我见到了热带雨林中名目繁多的各种新奇水果:榴莲、鸡蛋果、心脏果、酸角、槟榔等等。水果摊前,我小心翼翼地询问摊主水果的名称、价格和怎么吃法。摊主用一种十分诧异的眼神望着我满足了我的要求。有幸的是在这里我还尝到了水果之王——菠萝蜜。菠萝蜜又称木菠萝,果形椭圆、皮质粗糙、颜色黄绿,大者可至三、四十斤,它的果肉醇香,汁多味甘,明代诗人称道说:“菠萝老去甘如蜜”故名“菠萝蜜”。
傣家的集市没有什么吆喝声,是很安静的。我们在这里买了许多水果和工艺品,这里的民族十分善良,纳于讨价还价,正因为有了善良的主人,孔雀才会飞来落脚。西双版纳以它缤纷旖旎的景色、美好的情谊来迎接远道慕名而来的观光者,使人不禁赞叹:西双版纳是如此秀丽多姿!
远方的客人,你想留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