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茶文化探索

作者:张 名 艾

连云港云雾茶具有悠久历史。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茶出云台山,形似武夷小品,以悟正庵为最。”《云台新志》载:“茶山产云雾茶,性克削,形味似武夷小品”。《宋史•食货志》记载:“海州之利,以盐、茶为大端”。“天下之茶分为六榷,海州居其一”,“上交朝廷的入钱之数,厚于它州,商人愿之”。云雾茶传承至今已逾千年,唐宋时期就很闻名,明清时期云雾茶已跻身中国名茶系列。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台山云雾茶和夹山茶、徐福茶、伊山茶等都有突飞猛进发展。2018年,连云港市茶叶面积已近两万亩,干茶总产量三千吨,成为国内著名茶叶基地。

古海州(今连云港)位于南北气候交汇带,境内有149座山头,最高峰玉女峰625.3米,是江苏的最高峰。这里滨临黄海,四季分明,空气湿潤,雨水充沛,光照适度,土壤肥沃。钟山川之灵秀,擅花果之精华,加上传统的云雾茶品种资源以及精心培育、采摘和传统手工炒制方法,形成连云港云雾茶独具特色的“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风格特征。连云港茶文化,像《西游记》、《镜花缘》、“东海孝妇”文化一样,是连云港之宝。

“清明节”至 “谷雨”期间,是云台山云雾茶采摘旺季。我们几位老友应约到云台东山等茶场参观采访,所见所闻感触颇深。云台山是“孙猴子老家”,更是云雾茶之乡。花开花落,云来雾往,那里是传奇、追梦的地方;山上山下,飘逸茶香,那里是世外桃源、人间天堂。爱茶的连云港人,力求一份真味,无需矫揉造作,无需哗众取宠,无需卖弱求利,只要顺其自然,像一枚茶叶吸收能量,等待岁月把它风干,散发久违的滋味。

我们自驾游朝阳“大圣农庄茶园”,拜访炒制云雾茶中极品“云针茶”的李立成。接着开车到“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东磊、渔湾,倾听云台茶叶学会副会长王统才的种茶经。最后到达云雾茶省级非遗传承人席行弟的“连云港云雾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体味他那雨前茶的茶道、茶艺、茶香。一路倾听、一路观赏、一路品茗,耳听不虚,眼见为实,真是“名山出名茶”啊!。

“枝头云雾盏中茶,谷雨之前采嫩芽。煮沸山泉投以捏,芳香溢出万千家。” 云雾茶是连云港名特优产品,以高山云雾中所产者最佳。峰峦起伏云台山身披绿装,沟涧中泉水汩汩流淌,一块块、一方方绿油油茶园,一排排、一丛丛青翠欲滴茶树,叶芽舒展,如佳人亭亭玉立,楚楚可爱。“云台云雾绕天空,名茶育在此山中”,采茶大姐大嫂们哼唱着没有名字的山歌,掺杂海州乡音淮海戏韵味,天籁之音,悠扬而动听。

云台山人是靠心在打理茶园,是靠情在擦拭云雾茶这块“金字招牌”。如果说宿城、花果山茶场石殿彩大娘、张孟红老哥的茶是质朴的话,那么朝阳、东磊、云台茶林场李立成、王统才、席行弟经营的茶园多的是一份精致。品茗他们冲泡的茶水,细听、慢品,不同的滋味涌满心头。连云港的云雾茶,真可与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媲美,微涩中带点微苦,口感极佳。茶需要沸水冲泡,茶叶、茶香、营养才释放出来。沸水,就是一种温度的力量,人生路上,无论做什么事,要达到全力以赴,把心沸腾,生活这杯“茶”,才有味道。

“春雷惊天地,谷雨化春芽;云雾迷远客,茶香满天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博士指出,拥有4千多万亩茶园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一茶叶消费大国。祖先是靠茶叶、丝绸、陶瓷打开了“一带一路”通往世界的大门。公元九世纪,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他从宿城登岸,到新县兴国寺与同门品茶谈经论佛,然后又到南城、海州文庙、龙洞庵探访。在圆仁《入大唐求法记》中,关于在海州谈经喝茶有生动描写。诞生于古海州的《西游记》、《镜花缘》的时代背景为唐,成书于明、清,两部小说对海州茶文化的描写可谓惟妙惟肖,从茶叶生产、茶叶品种、泡茶用具,饮茶风俗等都具备了当代茶文化的雏形。吴承恩自诩“酒中仙”,李汝珍自誉“茶中圣”,在蜡烛灯下,他们端着茶壶品茗,字斟句酌完成了《西游记》、《镜花缘》的打造。

唐人封演的《封氏见闻》中说:”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色额是指茶的花色品种,海州是茶叶重要集散地,茶商舟车云集。 在宋代,海州茶以其优异的品质享誉朝野。《宋史•食货志》记载:“海州受纳睦、湖、杭、越、温、婺、台、常、明、饶、歙州散茶四十二万四千五百九十斤,钱三十万八千七百三贯六百七十六文”。赵匡胤接受淮漕运总督苏晓榷茶的建议:“设榷货务六(海州列其一),并在淮南郡设山场十三(包括宿城),尽榷东南茶货”。宋朝廷直接控制茶叶生产、收购和销售。商人买茶,先向榷货务交付钱币,然后赴山场购茶。北宋景德二年(1005)朝廷向茶商发布诏书:“凡经营海州茶者,交纳的税额由五十缗增至五千缗,以至数万缗。这是因为海州茶善而易售,商人愿之。”

《金史》“载广四年三月(章宗承安年,公元1199)于淄、宁、海、茅州各置一方造新茶,依南方例,每斤为袋,值六百文”。《云台新志》又载“细屡精采云雾茶,经营惟供帝王家”。明顾乾《云台山志》悟正庵条记载:“在宿城山顶,庵多茶树。东海茶以此地为最,风味不减武夷也,其名曰云雾茶。”宋金交战,海州为三大战场之一,至云台山茶叶日渐衰微,至清末民初,悟正庵僧人采摘庵前庵后仅存的二十多株茶树,“岁可一二斤,山僧秘之”。虽然量少,但质佳,1934年12月获江苏省物品展览会特别奖。20世纪50年代云台山云雾茶开始复苏,主要产地在北云台的宿城山弯、花果山南天门周围及塔寺山弯,南云台茶林场(属江苏省农垦局)在孔雀沟东山、东磊扩建茶园,云台山茶园总面积达217公顷、年产云雾茶42吨。1958年云台山云雾茶被评为江苏省四大名茶之一,在1998年第二届中国农博会上获银奖;2000年在中国国际茶博会上获金奖。地方志记载,200年前花果山孔雀沟的席煜(1812—1881)家族开辟了南云台东山第一片茶园。清末,沈云沛创办“云台山茶叶树艺公司”,席氏后人席于法(1906—1968)在老窑沟“树艺公司茶圃”,用沈云沛引进的湖南茶种培育壮苗,然后移栽到沟岭山场。宿城山湾和东山茶场是连云港云雾茶的重要发源地,宿城大竹园村茶农石宝兴家至今还收藏着祖先留下的一张嘉庆年间茶叶地买卖的契约。到1958年,原悟正庵东上方500米处尚有20余株明代茶树,高逾2米,枝繁叶茂,堪称云台山茶王,可惜这些残留的老茶树缺少保护,随后惨遭偷挖、毁坏。

连云港人都熟悉海州历史文化名人沈云霈(字雨辰,1854—1918,光绪甲午恩科进士,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沿海滩涂开发者,东陇海铁路奠基人,海州师范创办者、云台山茶叶树艺公司创始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沈云霈在全国实践具有示范意义的大规模农工实业投资,筹资30万,创办洪门果木、海州种植实验场和云台山茶叶树艺公司,为云台山云雾茶大发展拉开了序幕。他从湖南引进优质茶种、从庐山引进茶苗,在花果山选择良好山场建设六座“茶圃”育苗、指导山民扩建“茶园”两千亩。1921年,云台山树艺公司产的云雾茶以其优良品质获得 “南洋劝业金奖”,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开始批量出口日韩、东南亚和欧美。近年,市文史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云台山“十八盘、招凤石、海曙东山、老窑沟、天窝山、土城”发现六块沈云沛雕立的“树艺公司茶圃”地名碑,为研究连云港种茶历史乃至近代工业史,有了源头指引。六块茶圃碑都处在花果山地势向阳、土质肥沃、周边植被茂密区域,说明这里适宜开辟连片茶园。我们踏勘了位于花果山孔雀沟东山茶场的“老窑沟‘树艺公司茶圃’石碑”,据说这个茶圃当时由席氏经管,附近的脸盆沟方圆近百亩,三面青山绿水环抱,土肥水旺,堪称风水宝地。现在这里的百年老茶树有数千丛,依旧风华正茂、青翠碧绿”,东山茶场席场长告诉我们:“这里是云台山茶林场的地标,发祥地,聚宝盆,摇钱树”。我们也参观过云台山许多处茶场、茶园,唯有席氏后代经营的东山茶场最壮观。这里生产的云雾茶参加国内外各类茶博会、交易会,屡屡为连云港赢得荣誉。细看东山茶场办公室悬挂的牌匾、摆放的奖杯、证书,琳琅满目,让人羡慕不已。

云雾茶产在黄海之滨孙悟空老家云台山,生长于云雾缭绕高山之中。国家权威部门公布,云雾茶是中国炒青绿茶的标志产品,全国各地较出名的云雾茶有15个响当当品牌,按茶园面积、种植历史及产量、质量、知名度、美誉度和专家测评、科学鉴定,连云港云雾茶排名第五。1980年江苏名茶评议会上,连云港云雾茶,同南京雨花茶、苏州碧螺春、无锡二泉银毫并列为“江苏四大名茶”。经化验,云雾茶的氨基酸含量比碧螺春、雨花茶少些,而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最高,另外茶碱、茶丹宁、维生素、果胶酶、矿物质含量领先,这些是形成云台山云雾茶滋味鲜浓的重要因素。云台山云雾茶具有兴奋、强心、清火、收敛、利尿、消炎、杀菌等功用,适量饮用,能驱赶精神疲劳、增进记忆,使人意惬神清,并能帮助治疗腹饱闷胀、消化不良等症,揉晒的生茶可保存十年以上,“虫屎茶”年代愈久,疗效愈佳。近些年,连云港云台山云雾茶在广州交易会上声誉鹊起,受到日韩、新加坡和欧美一些国家客商青睐,其发展前景看好。

“俱往矣,莫谓智贤多能耐;看今朝,港城精英显神功”。我们踏勘云台山几个茶场、茶园,倾听多位传承人、采茶人、炒茶人如数家珍的介绍,油生“堪叹古今情不尽”之感慨。连云港自古就有“少昊之国,东胜神州”之誉,吴承恩创作、杨洁导演的《西游记》,更使云台山插上腾飞的翅膀,“孙悟空老家云台山”已经家喻户晓,总有一天,云台山云雾茶也会蜚声中外。当务之计,连云港云雾茶人应该抱团,戮力同心、众志成城,同心协力擦拭这块金字招牌,促其光芒四射、誉满全球。

云台山云雾茶终年生长在云蒸霞蔚之中,吸收天地精华,鲜叶细嫩,氨基酸、咖啡碱、蛋白质含量较高,炒制工艺精巧,以条索紧圆、形似秀眉、峰毫挺秀、色泽绿润、耐泡多汁、滋味鲜浓、香高持久、汤色清明独领风骚,饮后齿颊留香、怡神健脑、清火明目、健心降压、去腻消食,受到中外亿万茶客喜爱。西方人把中国绿茶排在日常六大饮品(绿茶、咖啡、果汁、矿泉水、葡萄酒、啤酒)之首,认为饮绿茶不会造成肥胖,而且有利减肥、美容、延年益寿,所以嗜好者越来越多,绿茶的国际需求量日益提高。

云雾茶喜光耐阴,它既能在强光下正常生长,又能在弱光下有效利用漫射光生长发育,而且使茶叶品质大大提高。花果山南坡的孔雀沟、东磊、渔湾和花果山塔寺山弯、南天门上下和九龙涧周围及宿城山弯、朝阳山弯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呈酸性反映,PH值在4.5—5.5之间,有利形成茶叶特有色香味,有利有机物积累和提高氨基酸、咖啡碱、芳香油等有效成分生成,这些地方的云雾茶生长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目前,东山茶林场和花果山茶林实业公司及宿城、东磊、朝阳茶园生产的云雾茶嫩度高、品质好,而且他们管理茶园绝不施化肥、绝不打农药,冬春用发酵豆饼或农家肥给茶树施肥壅根,保证原生态、无污染茶树自由舒展枝条、芽叶肥嫩。朝阳李立成和花果山张孟红创新生产的“云针”、“绿毫”堪称云雾茶中极品,宿城石殿彩、东磊王统才和东山席行弟精心制作的一级明前茶、雨前茶成为中外顾客的最爱。当今社会,质量和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法宝,绿色、无污染、无化肥农药残留是消费者不变追求。维护云台山云雾茶正宗的原生态、无污染、“绿色饮品”金字招牌,是传承人、制茶人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

“饮品工业是良心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东山茶场书记席行弟是连云港市茶叶制作工艺首位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毕业于广西农学院茶学系,正宗科班出身制茶人,云台山云雾茶生产领军人物。他主管“连云港市制茶技艺传承基地”,已手把手培养八名后起之秀、年轻茶师。他从事茶叶生产及管理30多年,制茶技艺娴熟、经验丰富,被评选为连云港市科技兴农带头人,荣获中国农博会银奖、南京(国际)茶博会金奖、中国陆羽杯特等奖。听他介绍管理茶场和生产云雾茶经验,犹如醍醐灌顶、如梦初醒。茶有茶香、茶道、茶艺,更有茶文化。振兴、完善、发展连云港茶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连云港茶产业的当务之急。

东山茶场人说:“要想生产出在市场上打得响,能赢得良好‘口碑’的云雾茶,每个人、每道工序必须在精准、细致上下工夫,丝毫马虎不得”。席场长在采摘、摊放、杀青、揉捻、搓条、摊晾等各道工序上都率先垂范、亲力亲为。我们像小学生样细心听讲、仔细观摩,体验到炒制优质云雾茶“不简单、不容易”,制茶不仅是工艺,更是理念、艺术和文明。。

我们与席书记一起到采摘现场,与采茶工攀谈,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他管理中靠“仁心。诚心、细心、爱心”凝聚人心,靠“尊重、信任,关心、爱护”调动大家积极性。他营造的戮力同心、其乐融融的企业文化,像他炒制的云雾茶那样馨香四溢、彻骨铭心。正如茶场员工所说“炒制优质茶叶,担子要大家一起挑”。据我们初步了解,市内外多数茶场的采摘管理,一般都有详细的条条杠杠,多引入竞争承包计件制,按质量、数量给茶工付酬,一般一月一次结算。席行弟另辟蹊径,大胆创新,践行“人性化”管理。他聘请的采茶工都是山下3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妇女,一般都有10年左右采茶经历,席场长理解她们生活“不容易、不轻松”,把她们请到茶场,负责决定优质茶生产第一道工序。席场长说:“不能给他们任何精神负担”,“尊重、信任,比条条杠杠管用”。茶工们对采摘明前茶、雨前雨后茶的质量要求都烂熟于心。采茶大嫂、大姐们说:“席书记对我们信得过,有爱心、有良心,我们不能对不起他”。“明前茶,雨前茶四月上中旬开采,要求一级鲜叶达到‘大小匀齐、老嫩一致、壮瘦相同;不带老叶、老梗、单片叶;不采鱼叶、雨水叶、病片、损伤叶、紫芽叶、对夹叶”。茶工们讲起来就头头是道,充满对领导的敬重。我问她们上下班、吃饭和经济收入情况,人人赞不绝口。茶工家住在山下,上下班、回家吃饭不方便。席行弟想他们所想,每天派司机开轿车接送他们上下班,中午饭也由司机开车送到田头,两三个熟菜、米饭、茶水应有尽有,茶工说:“比在家里吃得还好”,“工资每天85元,五天结算一次,从不拖欠”。“不搞竞争、承包、计件工资,干一天就有一天钱,一年总收入比进城打工还多,又不影响照顾老人、孩子,老公在外干工也安心”。茶场同志告诉我们,这种人性化管理,大家心情舒畅,没有出现怠工、不顾质量现象。茶工说:“他们讲仁义,我们不能没良心”。“实际我们也‘不差钱’,差的就是‘信任、尊重’。采茶虽然腰酸背痛,但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做人的尊严”。这些肺腑之言讲得我们热泪盈眶,这就是茶文化的力量。

采完茶后,席场长带领我们到他山下的老院,找几个洁净的竹匾,将鲜叶抖撒摊放好,并将不符合要求的鲜叶剔捡掉。自先祖开始,经数代传承,席氏制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都讲究精益求精,浸透着历史、体现出文明。

手工 炒茶过程全靠“锅温把握”和“手上功夫”。席场长妻子用山草烧锅几十年,火候的把握已经心领神会、驾轻就熟,配合丈夫炒茶可谓融会贯通、夫唱妇随。“杀青”的锅温控制在120—140度,投放一斤左右鲜叶,主炒者双手在锅中不停抓起、抖动、抛洒,平心静气、不紧不慢、不重不轻,如同武林高手在“打太极”。没过多久,鲜叶雾气升腾,袅袅清香泛起。下一步,将变软的茶叶出锅,均匀抖撒摊晾在竹匾中,在散去湿热、完全冷却后,开始揉捻。他神情专注,动作如行云流水,双手将茶叶抱成团,按顺时针方向先轻揉两三分钟,然后稍加用力揉捻十分钟左右。揉捻先轻后重,用力不可太重,以免揉碎叶片,影响条索完整。至于手法是否精准,需要长期体验、摸索,达到胸有成竹、运用自如。“搓条”,揉捻过后,将膛火压小,锅温保持在90度左右,将揉捻过的茶叶倒入锅中,边翻炒边抖撒,边将茶条理顺轻搓,不紧不慢、抖撒结合,避免茶叶焖黄,影响绿茶本色。等到茶叶不粘手时,将锅温降到50度,逐渐用力搓紧条索,合抱叶子,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滚搓。当叶子到六七成干时,进一步整形。茶叶九成干时,就可以出锅摊晾。摊晾冷却后的茶叶再入锅提香,锅温六七十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以达到能使茶叶有浓浓板栗香,保证不出焦糊味为宜。当锅中茶叶足干,茶香四溢时,一轮手工制茶便算大功告成。我们全神贯注看完茶叶炒制过程,似是而非知道了这一门巧夺天工技艺。连云港各茶场炒茶人成百上千,工艺水平既各有所长,又良莠不齐。连云港市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有计划进行培训、检查、督促、评比、交流,使云台山云雾茶的质量、品味得到保证。

“杀青”开始到出锅足干,整个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制茶需要神定气闲、稳操胜券,平心静气、乐在其中。200多年前,宿城茶叶闻名全国,当年与碧螺春并驾齐驱,出现“一两难求”景象。今天花果山名扬世界,孙悟空家喻户晓,但云台山云雾茶名气尚不匹配,实在可惜。长假期间“花果山经常游客如潮,出现‘井喷’”,何日云雾茶销售也能出现“人头攒动抢购”景象就好了。我们在参观中,看到东山茶场、朝阳茶园,席行弟、李立成、王统才们精益求精、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制茶情景,心潮澎湃。现在东山茶场和花果山茶林场的茶叶加工由三十年前传统的一家一户、一锅一灶的手工作坊式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单纯的耗时费力的手工炒茶已经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和整形机的系统高效的机械化生产,茶园种植管理也向合作社方向发展,一家一户茶园向园林美景方向发展。

在国际上,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形成了茶道,六十年代韩国出现了茶礼,七十年代中国台湾发展了茶艺,到八十年代,饮茶之风在中国大陆普及开来。中国专家学者们把茶叶的栽培管理、加工制造、茶叶的评级及饮用、品饮、冲泡艺术,泡茶用水的选择,茶具的制造和使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茶风茶俗,茶叶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书画艺术以及影视等有关文化创作的茶事统称为“茶文化”,至此,中国的茶文化体系已臻完备。由于受这种茶文化氛围的影响,连云港的茶事活动也在八十年代逐渐多了起来,云雾茶、夹山茶、徐福茶、伊山茶等的加工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茶叶的评比、拍卖活动越来越多。市非遗办公室、市茶文化学会举办学术交流,评定云雾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拍摄专题影视作品,连云港茶文化呈现繁荣兴旺、生动活泼局面。目前全市茶叶专卖店、茶馆有一百多家,相继出现在市区、街道。在连云港购茶、喝茶、品茶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许多人把喝茶看成是一种雅事。过去被用来解渴的茶水,现在已经被健康和文化所代替。人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和习惯,在冲泡茶水时适当添加菊花、玫瑰、金银花,各种“花茶”大行其道,一些粗通中草药者,在泡茶时加一两味中药,如葛根、枸杞、山楂、大枣,花旗参、西洋参、黄芪、三七片,冬虫夏草等,喝茶与养生保健同行,“花茶”、“功夫茶”有了创新发展。喝茶是品位、是修养、是文化,更是文明,这样的概念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宋明代海州佛道教的发展,“佛茶”的兴隆,给海州茶文化带来了发展机遇。居统计,古代海州地区有寺庙道观201座,光云台山上下就有85座。每个宗教场所都根据自身特点向“施主”、香客及同门、弟子、信徒、居士供奉“佛茶”。进庙烧香、拜佛、饮佛茶、许愿还愿是流水式礼仪。规模大、影响大的宗教场所,会有专僧烧茶、奉茶。各寺庙道观提供的“佛茶”名称、配方及奉献茶的茶具、陪侍都十分讲究。如达官贵人、贵妇小姐、财主大亨,一般被请入“茶室”、“净室”用茶,住持亲自把盏陪同。根据各人身份、年龄和爱好、口味调制不一样茶水。专业调茶僧人“照客兑汤”,特别对赞助银钱、粮食、服饰、果品较多的施主,服务更加周祥。三元宫的“佛茶”,煮沸时除云雾茶外,添加庙周围采的嫩竹叶,曰“竹叶茶”;新县兴国寺则添加槐花,曰“槐花茶”;娘娘庙(汉东海孝妇祠)则添加墓园里采摘的金银花,曰“金银花茶”;悟正庵和龙洞庵则用“糯米花茶”待客。也有添加人参、黄芪、葛根、瓜蒌根、栀子、银杏、莲子等等的“养生茶”、“功夫茶”,名称各异,奉客标准有别。在寺庙道观饮茶,不可抛洒,影响佛门净地,不能积德行善,反而会事与愿违。

宋代茶文化的勃兴,对作为茶具的陶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饮茶成为整个社会的时髦的追求。无独有偶,在古海州地区出土的唐宋墓葬中,属于茶具(茶碗、茶杯、茶盏、茶瓯、茶壶、茶簋、茶鼎)的陶瓷器、金银器可谓应有尽有。“天下名瓷出海州”,茶具大量陪葬唐宋墓中,反映了唐宋两朝饮茶之风在海州地区的普及。“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唐•罗大经这首诗正是连云港茶文化的生动写照。沏茶看书,灵魂栖息相爱光阴树上,经过风雨,你聆听人生,它释放芬芳。在中国,以茶察美,以茶悟道,一壶茶,守望的是时光的平静,一个人盛享的是岁月的清幽,信仰生命的淳朴。人生如茶,岁月如壶,茶文化既厚重、又单纯、神圣,在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幸福家园征程中,更应该有云雾茶般的清澈、淡雅、馨香、灵动、神圣,生活这杯茶,才有味道。

云台山下四月油菜花海

我们与茶工们一起采茶

东山脸盆沟茶园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