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的家庭治疗方法(一)

很多时候,家长会反应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在家不是这样的啊,他很开朗活泼,是个爱讲话的孩子,为什么一到外面就变得胆怯、紧张而且拒绝与人交流了呢?这个问题其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大多数家庭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往往在这个时候会大声训斥孩子,觉得孩子们在外面给他们丢了面子,回到家里更是反复的痛说孩子。但家长们并不知道,其实这种情况是一个病症,叫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种病症,并更好的去帮助孩子,这样孩子们才能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关爱。

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是小儿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社交焦虑症,一般会在受惊、生气、恐惧等精神因素下出现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多见于3~7岁并且身体衰弱、胆怯的儿童。他们既无器官性的损害,智力正常,已有相当的语言能力,但在特定环境下就是说不出口,发病时多有不良的情绪刺激,从而表现为在某些人面前或某种环境中拒绝讲话,大多数是在公共场所和学校里沉默不语,而在家中却能讲话,或有选择地与个别人讲话。他们其他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但在特定的环境下会显得非常退缩,不愿意参与团体活动,就像是极端的害羞。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自由说话,不过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令小孩静默。

案例:小J同学,女生,5岁。从小在家时性格活泼大方,爱唱爱跳,平时家里有朋友来都显得比较随和。最近,她的妈妈和我说起了她的情况。在5岁前,小J从3岁起就上幼儿园了,刚到幼儿园的初期,老师和她的父母都认为孩子到新的环境不适应,所以常常一个人独处一方,不愿意和老师同学有过多的交流和接触。可是半年转眼过去了,她父母想了解一下她在幼儿园的表现,于是就在半年后的某一天找到了她所在幼儿班的老师,老师反应的情况是,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只是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在一起玩,老师认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无须过多担心。家长听了老师的描述后,觉得孩子还小,属于安静的女生,所以也没有太多的在意。可是转眼间,孩子就去了Kindergarten,在JK的时候,孩子有整整几个月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时还会因为紧张和过度的焦虑而大哭,老师因此而找到了她的家长。学校老师把小J在学校的情况如实的反应给了她的家长。她妈妈说,小J在家里非常的活泼,有亲友来访时也格外的热情的,从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多些与人交流的勇气的。

今年,小J开始上SK了,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她妈妈发现小J的确不太一样。随着孩子的成长,女儿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了,可是每当孩子到朋友家坐客,孩子就显得紧张,甚至呆不了多久就闹着要回家,致使每次的聚会都不聚而散。在学校里,孩子拒绝参加所有的集体活动,甚至走出教室的体育课都不愿意参加。为此,她带孩子看了家庭医生,医生和她说出了孩子的这种情况是选择性缄默症,一般在7、8岁以后会逐渐好转。的确,这种症状会在7、8岁以后有所好转,但是同时随着长期的习惯成自然,即使过了7、8岁以后,孩子的性格也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对此,她妈妈找到了我,等我详细给孩子做了分析后,给了她一些如何在生活中帮助孩子治疗选择性缄默症的方法,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现在已经大有改变。

世界教育箴言妙语: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愁,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宋)《苏氏家语》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