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的家庭治疗方法(三)

生活中的家庭治疗方法的有效干预介绍:

1.游戏情境缓解了幼儿的焦虑情绪

选择性缄默幼儿由于家庭因素、个人气质的影响和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在社会活动中,往往因焦虑紧张,而使内心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则对交往失去兴趣,就以沉默不语来逃避,以消极抗拒来防卫,进而无所事事、旁观或者独自游戏。对于幼儿来讲,最佳的方式就是游戏。因为游戏可以让幼儿在预设情景中超越现有能力的局限,无拘无束地扮演各种角色,把自己内心的感觉和想法投射出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如初始阶段为降低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教师应本着“低难度、小幅度”的原则,先选取一些幼儿常玩的游戏。如“沙土游戏”、“谁来当爸爸妈妈”、“小熊过生日”和“跳沙包”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如入‘无’师之境,在活动、游戏中自主地尝试、体验,不知不觉地认同社会的要求,接受教育影响”。同时,老师适时给予适当的干预,使幼儿向着干预的目标方向发展。最初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极端回避,情绪焦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有兴趣地参与了做游戏,这说明幼儿在预先设定的情景角色中获得了游戏的快乐,进而产生自信,激发出更多的积极因素,并让这些动因发挥作用,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同时,半结构性游戏为选择性缄默幼儿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和教师、同伴之间的角色互换,使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老师和同伴。从而,让幼儿对老师、同伴产生新的期望,“这种新期望被幼儿知觉和解释后会在活动中反映出来。”当这种期待被满足时,就增加了幼儿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表现出情绪、行为、语言上的改变。

2.师生关系重建营造了安全接纳的心理环境

因选择性缄默幼儿与教师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行为的改变。所以,注重以建立“温暖接纳、安全信任”的师生关系,为改变选择性缄默幼儿行为的必要条件。在师生儿关系重建时,以罗杰斯“儿童中心疗法”的八项原则为指导原则,紧紧把握充分尊重儿童、无条件接纳和信任儿童以及对儿童的行为能够给予同感性的理解这个核心。一般情况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也常常会被同伴所忽视。被教师所忽视的幼儿常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加深对老师的畏惧感,幼儿与教师的交往频次逐步减少,时间久了,有的甚至于根本就不交往,由于缺乏相互的信任、温暖、理解和支持,造成师生关系淡漠。这种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同伴对被忽视幼儿的接纳,使其在同伴心目中也难以被认可,这种歧视和排斥,就人为地又减少了幼几同伴之间的交往频率,使选择性缄默幼儿越来越不愿交往,陷入恶性循环。与之相对应的是,“只有当儿童和其他重要人物之间达到和谐时,儿童才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尊和有价值感。”幼儿与所谓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谐,就是指师生关系和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较好地改善他们与选择性缄默幼儿的关系,还会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然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首先来自于老师对幼儿的积极关注。研究表明,老师“必须改变反思自身,当她们将改变作为对自己的要求时,也在以另一种目光重新审视所有幼儿,一旦她们平等尊重面对每位幼儿,相信每位幼儿均有健康发展的动机和能力,幼儿就会以良好的表现回报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老师以教师特有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操守审视自己,首先改变自己对选择性缄默幼儿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幼儿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对待缄默幼儿表现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照顾、体恤和鼓励。这种积极的关注为重建师生儿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较好的影响和引导了同伴关系的改善。选择性缄默幼儿在这种热烈、亲情、温暖、接纳、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对老师和同伴也产生新的认识,产生新的情感,逐渐消除消极、焦虑、自我疑虑,以及对老师、同伴的“责备”,而代之以积极、温和、自我接受,以及对老师、同伴的所作所为做出建设性和积极的反应,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幼儿自我行为改变。

世界教育箴言妙语:
规则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之后,便得严格遵守。——(英)洛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