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的家庭治疗方法(四)
接上一期,我将继续介绍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在生活中家庭治疗的方法。
3.同伴介入支持了幼儿行为的改变
根据哈特(Hartup,1992)的观点,“在儿童期对成年后适应功能的最佳预测指标不是IQ,不是学习成绩,也不是在学校里的行为,而是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的能力。“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交往意味着接触。“与环境的接触是个体成长所必须的,它是个体改变自己及其对世界经验的一种手段。一旦与环境接触,变化便不可避免,因为个体会吸收、同化或排斥他所接触的内容。”为了尽可能多地提供选择性缄默幼儿与其它同伴接触交往的机会,我们在选择适宜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上作了许多探索,结果发现:由于选择性缄默幼儿沉默不语,性格固执,拒绝和他人接触交往,若达目的,首先要强调同伴主动介入。同时,还发现当成人强制性的、违背幼儿意愿的活动,有时会给幼儿之间的交往带来不利影响。利用“一看二听三触摸,交谈行动莫错过,微笑品尝乐呵呵”的办法,让同伴参与活动。如,干预之初,先有意识让缄默幼儿看同伴玩游戏,给予感官刺激,接下来是听,同伴给缄默幼儿讲游戏如何好玩,游戏角色如何动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交谈,沟通兴趣点,找到共同点,然后,吸引、鼓励缄默幼儿付之行动,一起参与游戏。这些活动方式为同伴关系的初步建立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有效地消除幼儿对真实交往的恐惧和焦虑,达到情绪舒解的目的,我们通过象征性情境到真实情景的过渡,帮助幼儿较好地解决真实性的问题,增加其成功交往的经验和兴趣。如,开展“我爱我家”、“我的好朋友”、“森林运动会”等主题活动,使选择性缄默幼儿从对别人的行为模仿中,激起内在意愿,想和同伴交往、敢于和同伴交往、乐于和同伴交往,从内心体验被同伴接纳、与同伴合作、互相帮助的愉悦之情。实现游戏角色对接,增加语言表达,促进同伴交流,使选择性缄默幼儿从获得环境的支持转移到获得自我支持,并认识到人是可以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的,进而产生自我行为调整。
4.家庭与校园的合作形成了缄默幼儿行为改变的助推动力
关键的所在是:老师和家长双方能够互相尊重差异,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实施干预。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家长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首先转变家长对幼儿选择性缄默的认识观念。就家庭系统理论而论,家庭中的某个成员的“心理障碍不是存在于个体身上,而是寄存于整个家庭系统中,其发生和维持是整个家庭作用的结果。”起初,家长也总认为“孩子在家能说会道,在幼儿可能是害怕老师。”不相信孩子有问题;“小孩这么小,于预管用吗?搞不好其他同伴都说他有病就更麻烦了。”心存疑虑和怕孩子被贴标签化心理。因此,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家长认识不到幼儿自身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就无法作为。家长对幼儿园安排的家庭作业,能和幼儿共同完成,并及时反馈幼儿行为改变信息,进而巩固了效果。
5.激发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
一般情况下,幼儿都非常喜欢参加各类游戏活动。实践证明,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正是教育干预的最佳方式。教师的教育不单纯是指导性的,而是促进性和非指导性的。因此,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教
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鼓励和吸引幼儿参与集体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识到大家能给我快乐,我也能让同伴开心,提升自我效度,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融入,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中,放松心情,放飞希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如通过轮流讲故事,来锻炼缄默幼儿讲话的胆量,激发其展现自我的欲望和激情;开展语言类表演模仿游戏,提高缄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儿歌(诗歌)朗诵、角色游戏等,树立幼儿的角色意识。让幼儿在快乐中结识同伴,积极互动,建立友谊。
6.创建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第三位老师,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快乐的重要前提。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想方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稳定、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如明亮的学习教室,宽敞
的活动场所,齐备的游戏器材等。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多与幼儿进行心理沟通交流,了解并掌握选择性缄默幼儿表达意愿的方式,多给他们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不能强行让幼儿开口讲话,若强行让幼儿讲话,不但徒劳,而且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会使缄默症状恶化。因此,在干预活动初期,可以让幼儿用点头、手指等方式代替回答。只要他们有积极的反应或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同时,要注意及时制止同伴间的压力,如当幼儿缄默不语时,有的同伴会说:“老师,他怎么不说话呀?”这时,教师就要立即委婉地说:“谁说他不说话,他正忙着呢,正想着怎么给小朋友们玩呢”,通过这种形式,鼓励更多的同伴接纳选择性缄默幼儿,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幼儿的感情伤害。
世界教育箴言妙语:
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法)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