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陋的中國爸爸

小時在香港,父母督促子女讀書時常說:「讀英文,讀英文,中文沒有用!」當時香港經濟的骨幹,是小工廠和家庭生意,如塑膠花,假髮等,不必僱用受過教育的年青人,所以我們普遍出國留學,然後留下。在我大學預科畢業班三十六人中,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英國、美國、加拿大的,就有三十人。我們都在西人的機構工作,可算是打進了主流社會,但社交生活,還是滯留在華人圈子。早上吃麵包牛奶。中午在外面吃西餐,晚上回家則仍吃中餐,用筷子。到了週末,全家去中式酒樓飲茶,路上買個漢堡包給小孩子。大人吃叉燒包,喝茶,小孩子吃漢堡包,喝冰水。飲茶後,就把小孩送去讀中文。

父母叫我們讀英文,我們卻把小孩送去讀中文。這是不聽話,但是否不孝呢?孔子是能哭能笑,能喜能哀,有血有肉的智者。他口述「孝經」,由曾子筆錄,全書僅一千八百字。但對孝道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曾子有一次鋤地,不慎把瓜的秧也鋤了,他爸爸用大木棒打他,把他打暈過去,當時還好像說過:「打你是為你好,打錯了又怎樣? 」。孔子認為曾子不對:「小杖則受,大杖則逃」。中國的父輩,經常把「聽話」等同「孝」。孝經中認為不必絕對聽爸爸的話:「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昔曰劉備在蜀國禁酒 , 命令凡擁有釀酒具的都殺。有大臣進言:”我國不但禁酒, 而且禁淫。凡男人都擁有一套淫具, 所以都要殺”這就是臣爭於君。李世民跟隨爸爸李淵一起打仗。有一次李淵決定連夜拔營,世民認為不可,李淵不接納,李世民於是在帳外大哭。爸爸終於取消了行動,後來打了大勝仗。本來李世民應該遵循父親,才稱得上是孝順,但在中庸者看來, 他拒絕了爸爸不智的要求,因而沒有使爸爸因失敗而背上糊塗的惡名,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父母的價值觀,形成於他們的少年時代,與我們相距約三十年。以前中國社會數千年不變,現在社會轉變很快,所有價值觀都要經常重新估價,所以無法完全聽從老爸的話。那麼孝是什麼呢? 「孝經」的闡釋,最為恰當:「始於事親,終於立身。」善事父母是孝的開始,立身行道,使父母都感到光榮,這就是孝的終極。

在中國父權中心的社會,「孝經」深刻的道理,和現實社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不用。在父權中心的家庭裏,父親是絕對的主宰,女人和孩子沒有人權,是他的奴隸。他對家人擁有生殺之權。在封建時期的中國農村,爸爸可以把兒子殺死,而官府不追究。農民可以把妻女賣掉,償還自己的賭債。爸爸在外面,可能對人點頭哈腰,滿面笑容,可是一進家門,表情就發生戲劇性的變化。他脾氣暴躁,不講情理。爸爸無錯天無錯, 他定下家規, 隨時藉口孝道,打罵俱下。這樣的爸爸,實在是威不可言,樂不可言,醜陋不可言。家庭的目的之一,是保護家人,但在這樣的家,家人不但受不到保護,反而受盡欺凌。今天成年的中國男性,很少沒有受過爸爸的欺凌。 「孝經」說:「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對奴僕婢妾,都以禮相待,更何況對妻子、兒女?這樣的治家方式,才可以得到全家的歡心,大家和睦相處,人人都會去孝順自己的父母。禮是什麼? 「禮者,敬而已矣。」爸爸在家中天天暴跳如雷,好像一隻大猩猩,是「非禮」的行為。

爸爸可能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滿腔心血,都交付了給兒子,他自己不吃,也要給兒子吃。但他不擅長表現愛的感情,只能表現怒。他對兒子講話,都是用命令,呼喝,嘲笑的口氣,從來不好好的跟兒子說一頓話,以致父子缺乏溝通。中國人是全世界最不了解爸爸的民族。中國人對爸爸,心裏忿恨,但表面上馴服,聽話,對任何橫暴,逆來順受,不敢據理力爭,恐怕惹來更大的凌辱和麻煩。人們很少談及自己的爸爸,與爸爸有深厚感情的人也很少,但也不會公開罵爸爸。當他做了爸爸,他並不能回想往事,為下一代解除那當兒子的痛苦,因為他沒有見過別的教導兒子的方法,不知不覺,他又用了爸爸那一套。醜陋爸爸的兒子, 長成了醜陋爸爸, 父權中心的家庭,因此世代相傳,傳了幾千年。

中國父權中心的家庭裏,爸爸在,不許有私財,一切錢財都要交給爸爸統一管理。朱自清,浙江人, 一九一六年考進了北京大學。他乘火車去上學,爸爸去送他。他把當日的情景寫成散文「背影」。這是文學大師文采斐然,膾炙人口的名篇, 凡是中學生都讀過。朱自清畢業後成為大學教授。爸爸要他把薪金全部寄回家。他不肯,爸爸即把他的太太和子女逐出家門。這後事甚少人提及,因人們不願意破壞「背影」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西風東漸以來,孝道又到了另一極端。我們年輕時敬老,現在老了,竟然沒有人敬我們, 甚至有青年叫我們做「蛋白質」: 笨蛋, 白癡, 神經質。西方人不敬老,不講孝道,有其歷史原因。西方文化,源自希臘和羅馬。希臘山多地少貧瘠,但多海岸線,要有成就,必須出海經商​​、殖民、擄掠。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老年人沒有作用, 希臘的法律, 十八歲即可不聽命於父毋。至今西方法律, 還是沿用此傳統。羅馬位於意大利半島,會三面從海上受敵,而北面的阿爾卑斯山,不能阻止日耳曼民族的入侵。為了生存,羅馬成為軍國主義國家,不斷向外擴張。農民參軍可以脫貧,而且可以因軍功升遷,有一兩個甚至掌軍權而成為皇帝,因此老年人也缺乏壯年人的功能和作用。

有大陸人從鄉間到香港找同鄉,見客廳坐了一個老太婆,是同鄉的母親。同鄉的太太說:「這個老東西我們不要她,你把她帶回鄉下吧。」孝是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中心,現在到那裏去了? 「孝經」是孝的中庸之道,既可糾正父權中心家庭的粗暴,又可抵擋西方不孝的歪風,足以在這東西文化交流的時代,建立人道的價值系統。應該大量編印通俗宣傳讀物,使之深入每個人的心靈。每個中國家庭,都必須有一本「孝經」,使父母和子女可以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使孝道的正途,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