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电视剧《岁月》有感 

作者: 星学

疫情泛滥,蜗居家中,找出自珍的影视藏品之一—《岁月》复习。虽屡次重温,仍如初识新鲜,感受不同。当今荧屏上百花齐放,国剧层出不穷,但能吸睛的作品却不多,与其浪费时间捋刷,莫如回顾经典,饕餮视觉盛宴滋补心灵。

还是七八年前在唐人街图书馆偶遇这片的,没少关注国内文艺的我诧异未见媒体报道它,出版商亦没推介造势,唯封面上胡军、梅婷、于和伟等明星脸博眼球。于是借来一看,不期意外收获,堪媲《暗算》《潜伏》《亮剑》等佳作,一丝相见恨晚。日后还乡省亲时又买了影碟,带回不时温故。

最初也是在看中才发现它是小说《沧浪之水》改编的,作者闫真,1988年在加拿大纽芬兰留学四年,海归后被聘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现任湖南作协副主席。我读过这本原著和另部长篇《曾在天涯》,印象深刻,后者是描写大陆人移民加国的种种艰辛苦涩,圣约翰斯及多伦多等城都是故事的发生地,阅来亲切;前者是讲述国内知识精英在官场上的世态炎凉际遇,感同身受,但搬上银幕后将题目与人物名字换了,故初始我没辨别出来,越看越感脉络情节似曾相识,倒带寻觅作家名字时方恍然大悟。

这部23集的连续剧演绎了八十年代末一位中医研究生分到卫生局机关的大起大落,各个人物朴实传神、刻画的入木三分,每位演的都恰如其分毫不做作;所涉及的杏林内情客观真实,基本上是其时的镜影映像。因俺两口子就是走过那个年代的临床研究生、同工于省级医院,看得熟识过瘾真切,从中也窥到了自己青葱的影子,每生共鸣。

该书曾荣获《当代》文学大奖、已被再版50次,说是“一代曾经彷徨困惑甚至挣扎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经典”,俺则以为不啻“官场现形记”的今朝翻版。跌宕起伏的叙事,行云流水的笔触,娓娓道来却振聋发聩,教人在欣赏剧作之中体验实际现世;人性百态、宦海沉浮,表达得淋漓尽致。既反映了社会变革之“表”,又暗喻了个中之“里”,寓意深刻。戏中的每个角色都能叫观众在一己的生活圈子里“对号入座”上真人原型,写实细致入微。所以尽管书与剧均是低调面世的,声名却不胫而走,反响很大。

每次赏析此片,总不禁联想起自身入世之初的情境:青涩的我俩纵没致于像主角恁地愣头呆脑、不谙人事,但也洁身自好、“浊涧清流”,不屑象牙塔中一些碌碌无为之辈靠着拉关系溜须拍马上位行径;以为只要本分做人、凭着真本事吃饭就行,不去媚俗、巴结权贵。然而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未免忒稚嫩另类了,自然遭到忌妒、受到被威胁挑战之人的隐形打压,啥实惠没得着,在单位分房子之事上明显不公受屈,像极剧中写的那样,最终导致我不得不忿然离去、出国游学,下西洋自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辗转欧美异乡经年,我们就靠自己的能力在业界打拼,单纯努力工作,住房确是立马“鸟枪换炮”了,条件不孬,心满意足。毋庸费心机趋炎附势、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职场轻省、过活简单。也少了周遭无形的攀比较劲,我行我素无虞,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解脱。每回国探亲与同窗旧友聊侃,他们辄叹活得挺累,最难处的就是人际关系,线网错综复杂,陷在其中身不由己,可见老状况并没显著改变,许已铸成一种基本国情了。

细算之今年我们去国已整整25载了,观剧勾起了自身经历与如烟往事的漫漫回忆,不胜感慨唏嘘。回首那种人文氛围,想要出人头地、获取实际利益,只能委屈求全,恒久忍耐,或可“曲线救国”。太刚直清高了难成事,“水至清无鱼”。如今之我马齿徒长又置身度外,旁观者清,多了一份理解,不再愤世嫉俗了。毕竟早已明了天底下没有完美无瑕之地和全然良善之人,都亏缺了造物主初缔的圣洁,所余的仅是“残缺美”;人在世俱无法脱俗,不可能活在真空里。移民一族抑或算“出世避祸”,稍有助于“好自为之”、略清静点,但又不乏别的烦恼闹心。

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首《孺子歌》,亦可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释。当人无力改变众俱昏昏的态势时,或持守“唯我独醒”至终不渝;或豁然面对换个活法,适者生存。著者援引这古谣为创作的主题宗义,匠心用意深远;世人的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取决于各自角度与感受,无可非议。对于俺而言,它至少是用“一般现在时”纪实那一段时代沉积相,喻世醒人,也就是成就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