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要義(5)

達義法師

摩訶般若波羅蜜不但是一切諸佛之母,同時也是諸大菩薩之母。為什麼呢? 能生諸佛啊,所以一切佛都是從般若波羅蜜而產生的。「攝持菩薩」,能夠攝持所有一切菩薩,所以無論是菩薩也好,是佛也好,他要修行,他要證果,要證到無上正等正覺,到最後一定要修般若波羅蜜。因此佛法離不開般若,當我們講佛法,一定要講到般若智慧,不但是普通佛法,乃至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一切的教育均來自于般若智慧。

那麼這個般若是什麼呢? 般若是「理體本具之正智 」,我們每個人本具的般若理體是本來的,不生也不滅,不藉外求的,本來就有的,那麽在理體裡面的般若裡面,還有一個正智,所以理體者是什麼呢? 是實相的般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理體的般若,這個理體的般若是什麼? 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我們每個人本具的。 那麽這個正智是什麼呢? 這個正智是我們的觀照般若,我們有正智,才有智慧去觀照一切法,因此理體與正智都名般若,無論是理體也好,無論是正智也好,都叫般若。為什麼這樣講呢,主要目的在於理外無智,離開了這個理體,就沒有正智; 那麽離開這個正智,也沒有這個理體。所以目的在於理外無智,智外無理,叫理智一如,這個就是般若思想裡面的綱要,就是理跟智其實一如的,沒有分開的,是一體兩用。

為什麼説般若經是佛法裡的綱要呢? 第一個原因,就在《大智度論》裡面也有說過,佛法即是般若,當我們講到什麼是佛法,其實佛法沒有別的東西,佛法就在講智慧,就在講般若,如果你將這個般若拿掉呢,沒有佛法可講。所以我們說般若是佛法的綱要,在《大智度論》裡面這樣講「佛法即是般若」。「可見般若一門,攝義無量 」,這個道理攝義無量,所涉及的道理,無論是了義的、不了義的,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全部都在般若裡面,「若不明其綱要,未免氾濫無歸」。如果我們做一個佛的弟子,不明白般若智慧道理的話,那麽你在修行過程當中,你就不知道你的歸宿什麽,不知道你應該怎麼樣走。

接下來我們介紹般若思想與第一義空,還有二諦,還有八不中道,它們的關係。 這三個概念,有的同學可能有聽過,就是第一義空;第二就是二諦圓融;第三就是八不中道。我們講般若思想跟這三種概念有什麼關係?
第一義空是什麼呢?第一義,大家知道佛教講第一義就是講真諦,當釋迦牟尼在講佛法的時候常常會講俗諦,講真諦。俗諦呢,大家比較容易明白,都是有現象,可以了解的,可以感觸的。那麼當講到真諦,是比較抽象的。

什麼叫真諦,什麼叫俗諦?我相信你們在座各位都知道典故了,就是當達摩祖師到了金陵來見梁武帝的時候,梁武帝他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信徒,他也建了好多寺廟,度了好多僧人,做了好多好事。他第一句話就問達摩祖師,我做了這麼多功德,度僧建寺,有什麼功德?達摩祖師跟他講:沒有功德。梁武帝當時沒有般若思想,他聽不懂達摩祖師回答他的話是用第一義諦,或是用真諦來回答他的問題。梁武帝還是一個凡人,他沒辦法透過俗諦悟到真諦的道理,聽了以後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沒有功德?他不了解,不明白,所以他也不搭理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覺得跟梁武帝無緣,一葦渡江,到了北方嵩山少林寺去面壁九年。

這就是涉及佛教講俗諦跟真諦的道理。俗諦比較容易,你做了好多好事,你功德無量,這個是俗諦;那麽真諦,是說有功德你不能去執著功德,你執著功德就不是功德,你不執着功德的功德,才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的。我們看《金剛經》都知道,有相的功德是有局限性的,無相的功德才是無量無邊的。這里面講第一義空,「第一義即謂本性」,所謂的第一義就是一切法的本性,那麽「性為絕待之體」,這個性就沒有對待,沒有說善啊,惡啊,好啊,坏啊,長啊,短啊,男啊,女啊,沒有這個相。在第一義諦裡面沒有男女相,沒有窮富相,沒有智愚相,沒有說你有智慧,你沒有智慧,沒有這個相。所以「性為絕待之體,故曰第一義;性體空寂,故曰第一義空」,它的性體本來是空寂的,所以說第一義它是一個空相,這個空相就是剛才說的空相,空相並不是什麽都沒有的空,這個空里面,正因為它的本性是空,所以它可以產生一切法,這個道理是在明般若的綱要,當你明白第一義空的話,你就明白這個般若的綱要是什麼,在于破除我們這個我執。(未完待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