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居,大不易

作者:馮湘湘

 

最近,移民似乎又成風氣,不少港台人士拖兒攜女的,紛紛投奔加拿大。雖說不如八、九十年代在港掀起的風起雲湧的移民潮,但似乎也頗具聲勢。但他鄉是否一定勝於故園,在異鄉能否創一片天,可也真難說。就以居住來說,樓價如火箭般飛升,租金高企,物價騰貴,想好好在此安一個家,並不容易。

猶記某次在多市中區華埠一個大酒樓晚宴,忽聽有人用國語大叫「宋美齡!」嚇得我, 連忙惦起腳尖伸長脖子到處張望,以為今晚夜何其有幸,竟可在多倫多唐人街看到已臨百歲的中國近代奇女子。後經旁人解釋,才知此宋美齡非彼宋美齡,而是曾在國內電影「西安事變」中扮演宋美齡的女演員。

只見她正站台上唱歌,嗓子不俗,接著又有不少國內藝術家上台表演,有唱有跳和音樂演出,全是平時難得一見的專業水準。事實上表演者在大陸也是著名藝術家。可惜只見其時台下濟濟一堂卻據桌大喝大吃,人家表演是如何精采,根本就不在他們眼裡, 他們只是因社團歡慶春茗被請來吃喝一頓,並非有心欣賞表演的觀眾,也因此當每個節目結束,台上有人躬身謝幕,台下只有稀稀落落幾下掌聳,不冷不熱的,使人難受。

感慨之餘,不覺想起認識好些來自中、港、台的藝術家,他們空懷高質素的藝術修養和造詣,卻無法打入主流社會佔一席位,也很難以本身技術謀生,只能小眉小眼地在華埠作些微型表演、教授學生等以求生存。某著名鋼琴家一度「流落」紐約,惟無奈地到一間老外琴行做校音。李小護到意大利佬家具店當油漆工人更眾所周知,還有周璇兒子周偉曾在地鐵站吹奏笛子,成為街頭藝術家之事,一度沸沸揚揚傳遍「大江南北」。

不過令人感動的,就是盡管「長安居,大不易。」然而這班藝術家一旦大陸因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發生困難時,往往二話不說,馬上發起籌款晚會,出錢出力不甘後人。殷承宗、李小護、周偉、 高韶青、李治平等藝術家也能在多年後, 找到自己在海外的定位,並有幸仍能吃藝術這行飯, 得到華人社會及主流社會的認同。雖然李小護最終仍回歸中國,回復他的演唱生涯和栽培接班人的事業而去了。

「問君何事輕別離,一年能幾團欒月?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納蘭性德的詞雖道盡悲情,但既已「去國」,只是抱怨、呻吟亦於事無補,唯有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馬死落地行」,在楓葉國裡努力求生。「愛拼才會贏」,相信拼盡全力,自會獲得回報,終會有出頭之日的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