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山盟海誓
山盟海誓也作“海誓山盟”,盟:盟约;誓:誓言。语出元《碧桃花》:“他将山盟海誓言,向罗纬锦帐眠”。宋·辛弃疾(南乡手):“别泪没些些。山盟海誓总是赊”。指着山和海盟誓,表达盟约和誓言,像山和海那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发誓真诚相爱,永不变心,这是一种心灵表白,精神慰藉。
几年前,连云港市连岛度假区接受高人指点,在海滨浴场的海边山崖上雕刻大幅“海誓”、“山盟”两幅题刻,十分醒目,引人入胜,成为景区新看点,特别受到年轻情侣们心仪。一些年过半百,甚至年过古稀老夫老妻也赶时髦,站在题刻前留影,甚至还有穿婚纱礼服补拍订婚照,意图找回远去的山盟海誓。
比海边的题刻还早,连云港市花果山景区修筑玉女峰观景台和玉女塑像时,学习泰山、黄山、庐山、衡山、张家界景区创意,特意在观景台和塑像周围配置栏杆铁链,为情侣们“山盟海誓”时挂“连心锁”使用。2010年,铁链上挂的“连心锁”还很稀疏,2013年再去一看,少说也有几千把。情侣们为表示真诚相爱、永结同心,他们把锁的鈅匙抛入深涧,以此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绝不背信弃义。过去只有少数名山大川有此圣况,现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3A、2A景区景点也不失时机搞了“海誓山盟”景台、题刻,成为吸引游客留影合照的地标。经过一段恋爱的情人,在人头攒动的名山落锁、海边起誓、合照留影,作为终生大事“进行时”的节点,认为有高山大海为之见证,比“空口说白话,信誓旦旦”更让自己终身难忘、心安理得。不要说,这样做,还真心有灵犀一点通效果,有“说话算话”、感情常驻的作用。有些夫妻闹矛盾、闹离婚时,回顾昔日曾经的“山盟海誓”和落锁、起誓情景,甚至故地重游,立即重归于好。
爱情只是两个人的感觉,你觉得是就是,觉得不是就不是,“海誓山盟”也是这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共同生活,你认为两人志趣相投、互补,生活在一起能幸福,特别有了爱情结晶孩子后,感情与日俱增,相濡以沫,达到谁也离不开谁的境界。这时,有没有“海誓山盟”都无所谓,现在“离婚”率攀升,也与有没有“海誓山盟”无关。
谈到年轻人恋爱,古时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生辰八字”,这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用现代观点论证,传统的谈婚论嫁礼俗办法,之所以几千年来为人们所遵崇、延续,就说明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甚至比“山盟海誓”具有更强的法理性和约束力。我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参观考察,少男少女们认为自己年轻,终身大事应该由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父母把关,免得终生遗憾、后患无穷。从现实中年轻夫妻“离婚率”居高不下情况看,多数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和“一见钟情”感情冲动造成。尽管他们在结婚之前不乏“海誓山盟”,这些虚假的谎言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双方的阅历、双方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突发事件的影响,经济状况的制约,现实与个人的期望值在历史中会得到验证,相合的爱情会继续,与当时海誓山盟出现严重落差,就是矛盾的开端,互相体谅、及时修补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相反则“分道扬镳”,把昔日的“山盟海誓”扔到九霄云外。
现代青年谈婚论嫁在讲究自由同时,又追求“浪漫”,对父母意见可“阳奉阴违”、“六亲不认”,但依靠父母为自己成家立业“出血本”并不少见,而更多父母对“啃老族”安之若素,“孩子要个天,至少给半边”。年轻夫妇通情达理、孝老敬亲,父母心安理得,孩子“反目为仇”、无理取闹,老人多数只能“忍气吞声”,家庭则永无宁日。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新婚晚辈白头偕老,感到孩子离婚有辱门风。晚辈闹离婚,老人“如坐针氈”,小夫妻生活也不会好到那里去。现实中离婚,除了感情因素、“第三者插足”、个人素质原因外,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门不当,户不对”及门风、家教有千丝万缕联系。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人生,既然结为夫妻,就应该互相包容,相敬互爱、不离不弃,既能共荣华,又能共患难,“挽着你的手,风雨一起经受”,是值得称赞的。如果视爱情如浮云,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背信弃义,如天上的星星时隐时现,你抓不住,却偏偏能看得清爱你的时候没有理由,分手时候却有一千一万个借口。“爱情常常无视世俗,世俗却常常检验爱情”。德国诗人席勒道:“看来真正的爱情是绝望的,这种绝望是一种无法逃避无法克服的命,爱情因绝望而更神圣”。“夫妻譬如同林鸟,风雨霜雪共相依”,中国古代离婚率极低,“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是妇女贞洁的标志,那时虽然“大男子主义”盛行,但男家悔婚、休妻也会受到万人唾弃和质疑。近代快餐式结婚、快餐式离婚愈演愈烈,不仅年轻夫妻闹离婚司空见惯,一些中老年夫妻离婚情况也不再是新闻。婚姻法中只有最低年龄限制,老少配,“闪婚”无法制止,贪官污吏“包二奶,养小三”,视结婚、离婚如游戏者也屡见不鲜,这是伦理道德缺失的必然结果,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宁。
其实古往今来那些山盟海誓的诺言,都不过是美丽的谎言罢了,什么“卷帘人已去,天地化为零”,什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统统是骗人的鬼话。人在社会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接触许多人和事,会对自己已经得到的和还想得到的有许多期盼,对爱情同样如此。按中华古老传统,信守诺言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格底线,“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背信弃义、移情别恋是小人的标志,在对待爱情上更是如此。
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已经淡漠,但对“仁义礼智信”、“遵守诺言”还是矢志不渝的,特别是独生子女谈婚论嫁,长辈都十分关心,自觉不自觉建言献策,唯恐孩子把持不住,留下后患。新社会孩子自由恋爱,长辈关心应该,但“越俎代庖”不可取。孩子结婚后,长辈帮助他们处家理事也在情理之中,督促他们知足常乐、勤奋工作、建功立业更是义不容辞义务;晚辈也应该时刻不忘长辈的培育之恩,即使有自己的安乐窝,也要敢于担当,“常回家看看”,尽自己尊老敬老之责,只有这样大家族才能平和,子孙后代才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