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再次途经北京

2014年底返回多伦多途经北京特意腾出时间在北京蹭几天,顺便探访一下朋友企图多知道点儿国内的信息以有料闲谈。

几乎每次回国感受都不尽相同,尤其最近几年回国真切看到了都市的变化;真切看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真切看到人们的意识的愈趋现实。本来打算借这次回国的机会探望一下几位靠绘画创作谋生的同学,可是听说艺术市场不好前景堪忧,所以心想既然不能分担不去打扰也罢,这也或许能“真切”体现出在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中文化方面受到了冷落。

在国内你还会看到,人们在快速发展的氛围里无法“慢生活”,所有的大中城市都近乎相似的场景—–忙忙碌碌的市民与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集居在大街小区。外来者带着太多的依托,寄着太多的期望,使类似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超出了其“首都”的寓意,成为进入“理想国”的翘板和“机会”的象征,而且大量人口的流动带来的激烈竞争和因而创造的机遇之令人兴奋几乎掩盖了都市中的“阴霾赌塞脏乱差”,由此所产生的动力组成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引擎之一。

如果你感到闲散,在北京呆上片刻便会被人们繁忙的气氛所深深感染,你会觉得好像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去做;如果你几年没有回国,你会看到出其不意的巨大变化(当然还会看到国家时政的进步)。过去的同学、友人、邻里,或陪子出国读书或携家移居;外来务工、营生者住满了你原来的社区,好像整个世界进入了大迁徙般的“移民”时代,这个“大”时代造就着人的结构变化、意识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北京分明就是一个巨大的移民城市,它的不同也就得益于这个大的变革。

国内与加拿大城市的节奏反差之大我们都有深刻感受,比如国内的公交、出租车鸣着笛压着黄线还得多拉快跑追效率,仿佛大家共同遵循着一种节奏一种默契;日常生活里与人擦肩时常被催及“快点快点!”,汽车的“滴滴”声不时缠绕耳间…..。其实人们身不由己,他们不得不在做事的时候、行走的途中、驱车的路上加快速度,有时在“快节奏”中随波逐流到失去自我,甚至习以为常到了根深蒂固;商家为了应对日趋竞争的市场,不断更新着他们的商品、广告和店面,甚至在大的门面上制作更大的字牌,用更加鲜艳绚丽的色彩和夸张的宣传凸显其产品,更甚者在商业街面把大堆的货品摆放到店铺门口,抢占着公共空间,损坏着城市的整洁,利用“强迫性”广告侵占和干预着人们的消费意向,形成了广告牵引消费的潜在趋势,使广告变成最有效的营销手段,从而广告的效应掩盖了商品的内在品质,导致劣质、假货有了其生存的土壤而且几近横行无阻。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之所以有规有序,他们更多的精力用在研发最好的产品,把品质和信誉视为至高无上…

回多伦多朋友问道:“最近国内怎么样?”,我不知怎么回应,或是呆的时间不长只看到表象,再说事物也不能一概说成好与不好对与不对,只是观点不同。过渡时期的中国现状也必然出现过渡性的状况,重要的是我们的国民在意识上的进步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国传统中哲学的目的是所谓的自我修为以及在功用上表现为维护王道、推行教化;而希腊哲学更注重对事物本身内在规律的研究和尊重。我们今天看到国家的变革包括带来的负面迹象以及经济发展的减缓、常态化的结构调整等等,你会惊喜的发现大家都是在理性的面对着所发生的一切,而且在有序的解决。就在几十年前全体中国人还都相信“万众一心”就是强大;“步调一致”才能取胜,而今人们似乎意识到那同时意味着集体偏执状态,是对个性的压制和断然容不得异己的陈腐陋习和文化图景,无疑影响了民族的意识。今天,每个国民都有幸去驾驭思想、任性闲谈、自由评述;有幸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国家、社会和个体的权力、意识;有幸可以自以为是的去思考、评判我们眼前发生的事情,有幸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本身就是民主的进步。

 1月19日 写于多伦多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