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和責任心
張珮珊(皇家音樂學院鋼琴考試官)
音樂細胞是遺傳的嗎?還是家長悉心栽培?
看了一篇訪問文章,有感而發而已。
偶爾翻開一本舊雜誌,訪問了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團長梁建楓。他也是香港著名小提琴家。他在音樂上的造詣也有相當成就。在2002年,他更獲發“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
順理成章,梁建楓的三個兒子都有學習小提琴。讀者或許會問:“孩子會否子承父業,成為另外一位傑出音樂家?”
對爸爸來說,他是希望透過音樂來加強孩子的責任心,和承受壓力的能力。
為什麼?爸爸直認:” 我見到時下很多年輕人承受不到壓力,我會給很多死線,要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做好功課,他們就可以得到獎勵,或者接受他們的要求。”
這個先付出努力才可以享受成果,就是梁氏家庭的學習音樂模式。
訪問中,我很高興聽到梁先生說:”他們練習我給的功課和完成學校的功課一樣。每一個星期都有,他們都習慣了。”
現今學生都是非常忙碌的。忙著學校的功課,很多課外活動,特別安排的補習課程。有很多同學,更會在交通上浪費很多的時間。那麼,學生還有時間練習鋼琴嗎?
如果他們將練習鋼琴看成功課的一部份,問題就會解決了一半。
甚麼時間不夠用, 功課很多,考試測驗將至。以上種種原因,都是讓練習停滯不前。
父母安排子女學習鋼琴,都是希望孩子在鋼琴音樂上有所得著。但是,沒有安排練習鋼琴時間,怎麼會在鋼琴演奏上看到成績?
鋼琴課是每周一次, 老師見到學生的次數也是每周一次。練琴時間就是一周在家的時候。 那麼, 甚麼時候練習, 每次練習時間的控制, 就是一種習慣。
要堅持這一個習慣, 就像梁建楓先生說:”和完成學校的功課一樣” 。事情就是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