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力勞動情未了

作者:黃春暉

也許只有近年來的移民才將體力勞動(Labor)這個詞經常掛在嘴邊,這是勞工市場供需錯位、矛盾尖銳托出的發洩對象,英語原義沒有貶義之含,泛指體力勞動,一般的雜工職位稱為General Labor或General Help,好事者譯為“勒脖兒”“累伯”,一笑明其義。

加拿大這個移民國家,人口增長衣食住行各行業產生大量的這類工作機會,需要有人去填補,與其說體力勞動選擇了你,不如說還未被這個社會真正接受的新移民,只能從體力勞動起步,解決裹腹之虞為先。

西方人擇業觀基本上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功利因素遠遠沒有國人這麼濃重,更沒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隱含鄙視體力勞動的“勢利眼”,幹什麼工作視乎你願不願意,還有就是能不能夠。基於此人人自得其樂,工作過程既自信也不頹廢,收入的高低才是最後的標準。從這意義講年薪五萬的工廠工頭要比電腦程序員強很多,而哪個是“體力勞動”就不好說了。

過半的新移民在從事與原來背景風馬牛不相及的工作可能是個保守的估計,低薪的勞筋骨的活卻由不得你不起早摸黑,來自中國大陸的技術或企業移民,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的環境,決定了移居到這個國家以後只能面對職業斷層的痛苦考驗,沒緣謀上一份腦力勞動的工作,只能從最低做起。

所謂斷層,加拿大從來就不是一個雄心勃勃、高速發展的國家,叫得出名字的產品牌子沒有幾個,僅有的幾家大公司路人皆知,市場容量、開發潛力和能力都很有限,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不少功能已經或正在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從事通訊、電子、機械、化工、建築等幾大類的移民工程師,不敢相信以前或者現在,加拿大存在這樣的空缺(且有一定數量)在虛位以待,沒有過人的本領和好的機遇,體力勞動就是不得不的選擇。中間層次、低教育技能要求但有較佳福利保障的行業,被如工會之類的堡壘層層隔絕,沒有networking(關係網)的新移民,根本摸不到門朝哪邊開。

曾經介紹過不少移民進入不同公司的中低技術職位,出現需要承擔責任、解決問題的時候,或知難而退辭職離場,或乾熬日子等著挨炒,或被同伴出事故嚇得放棄半路出家的“熱門”工作,不一而足,既有個人性格的問題,也不得不承受成長背景接受灌輸式應試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疏於動手的代價。

體力勞動的日子也許有頭也許無涯,隨著時間的推移,求知慾望在退化,從事哪一種的體力勞動已經不重要了,勤勉、上進和樂觀,方有關山從頭越的一天。中國近代散文學家羅蘭“知足”文曰:幸運的背後總是靠自身的努力在支持著,自己鬆懈下來了,幸運也就溜走了。八小時勞動以內以外,均見功夫。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