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心中的明燈

前不久我到日本京都和奈良參訪佛教寺院時,記不起是那一座寺廟,有一位日本法師介紹寺院裡有一盞千年不滅的油燈,他說自從寺院開山以來,此盞燈永遠是亮著,當他在講解此燈是代表世間的光明和人的智慧時,讓我想起很多名人談論燈的意義;如中國著名作家巴金,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篇文章題目是“燈”。他說:「在這人間,燈光永不會滅」。其意思是在說明人應有理想、有慈悲、有毅力,光明永遠照亮著每一個人的道路。魯迅先生亦曾說過:「有一份光,發一份熱」。

同時亦讓我想起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他開悟時說的第一句話。他經過六年苦行以後,坐在一棵菩提樹下,夜睹明星,當下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並且十分興奮地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 ( 心中的明燈 ) ,乃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證悟到佛法真義以後的佛陀發現到了人不論貧富、貴賤,不在乎他是什麼文化背景,每個人的佛性 ( 心中的明燈 ) 是一樣的,儘管每個人的宗教信仰不同,種族有異,但佛性卻沒有差別,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在唐代的時候,有一位不識字的惠能,專程從廣東到湖北參拜禪宗泰斗五祖弘忍大師參研《金剛經》,弘忍大師初見惠能問曰:「您從哪裡來?欲求何物?惠能立即答曰:「我是廣東嶺南人,特來拜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

弘忍大師故意考問惠能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未開化的人),怎能作佛?」惠能便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弘忍大師看到這位超群出眾的行者慧根深厚,語出驚人,八個月以後,便將禪宗的法脈傳授給他,於是他成為了禪宗的第六代祖師。

以上這段師徒的對話真是太精采了,誠然如是:「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心中之明燈)卻沒有南北之分」。千燈萬燈離不開每個人心中之明燈(佛性),究竟如何來點亮這盞燈呢?

第一,信心就是力量

有不少人才華出眾,但缺泛成功的信心而自悲自卑,像這樣的人,很難點亮他心中的明燈,佛經常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云:「大乘廣大,唯信能入」,信心是事業成功的一半,縱觀古今中外很多成功者,都是對事業的一股熱情,對未來充滿著信心與希望,再加上勤奮努力,最後才能水到渠成,功德圓滿。人不應該空想,但不能缺少信心,沒有信心的人,生活就會變成暗淡無光而失去了生活的朝氣和價值。

我秉乘湛山精舍三位開山長老的弘願創建加國佛教四大名山,這是一項世紀的工程,也是一項十分艱難的事業,很多人都十分擔心如何做下去,但我深信一個人做一件事如果是為大眾有好處的,一定有諸佛菩薩的加持、護佑。因此,我雖然每天為加國四大名山而操勞,但始終都充滿了信心和希望,每天不但不厭倦,反而樂在其中,這就是信心的力量。

第二,無我才能包容

不少人常常畫地自牢,故有國家之分、民族之分、文化之分,以及你、我、他之分。因為分得太清楚,所以就有厚此薄彼的偏見和固執,於是產生敵對、排斥,乃至發生爭執與衝突。如果人能像佛教所講的,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境界,心中不但可以容納親戚、朋友;同時亦可以容納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更能容納眾多不同民族文化的人,這樣才能享受到大同世界的美麗。

前幾天,有一位信仰猶太教的男士跟他的女朋友,特地來湛山與我談論佛法,他說他是信仰猶太教,但對佛教所講的道理亦十分認同,特別是佛教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的道理,儘管每個人的宗教信仰不同,貧富不一樣,但佛性是相同的,換一句話說,不管是什麼人,本性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轉迷成悟,轉凡成聖,通過努力和教育都有機會轉貧成富,轉愚成智,他覺得這是佛教的特色,亦是世界和平的基礎。

人既然是平等的就應該要相互尊重與包容,人的心要像大海一樣能容乃大,大海之所以能大就是不擇細流,能納百川。佛經又說:「量大福大,一個人心量廣大如虛空,包含不同性格的人,福報才會更加的廣大,特別是身處於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更應該要主動融入異族族群,分享彼此的優良文化,接受不同意見,尋找到各自都能接受的平衡點,這樣才能共樂互融,百花齊放,享受到多姿多彩的人生經驗。

結論

一燈能破千年暗,凡人每天為生活而奔波,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中又要面對許多人際關係和工作上的壓力,因此,造成了急躁不耐煩的情緒,所以往往對人生旅途頗感厭倦和消極,有的一生中經歷過許許多多的磨難和痛苦而滿臉愁思,憂慮難安,但只要相信命運是在不斷改變的,再苦的人都要相信明天會更好,因為黑暗的盡頭,就是黎明的到來。

因此,堅強的信念和美好的希望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理念。今天我們處於多元文化的環境之下,更要心胸廣大,接受不同的文化和異己之見,這樣生活才會顯得更加豐富而有意義,所以人的痛苦與快樂只在當下一念之間,一念覺悟就可以明心見性,海闊天空,一念昏迷卻如處暗室,迷失人生的方向。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