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傳人”之根據和意義
作者:龐 進
習近平主席在向訪華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介紹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時說:“文化沒有斷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髮、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那麼,龍的傳人說法有何根據和意義呢?
中華民族由起源到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初起源的時候可稱炎黃族團聯盟,即黃帝族團與炎帝族團通過兼容、包容、綜合、化合即“容合”,構成一個比較大的族團聯盟,這個族團聯盟以黃河流域的中原一帶為活動中心,然後滾雪球一般,向東南西北發展,在容合了東方的東夷族團和南方的苗蠻族團後,到了唐堯、虞舜做族團聯盟領袖的時候,也就是大禹建立夏朝之前,基本上形成了更大的族團聯盟——華夏族。華夏族依然以黃河流域的中原一帶為活動中心,依然向東南西北發展,在容合了眾多部族之後,於兩漢至南北朝時期基本上形成了漢族。漢族繼續發展,終於在近現代,團結其他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形成了中華民族。這也就是說,中華民族的主體性前身,可由漢族、華夏族追溯至炎黃族團聯盟。而炎黃族團聯盟再朝上追溯,就要說到伏羲了。
民族學意義的伏羲至少有三個意指:伏羲時代、伏羲族團、伏羲其人。伏羲時代貫穿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是由採食、獵食經濟向產食、養食經濟過渡、轉變的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到距今約五千五百年。在這個漫長歷史時期,可歸入伏羲族團的氏族部落遍佈於黃河、長江、遼河等流域。伏羲其人即指伏羲族團的,傳承了好多代的,以伏羲為名號的部落首領。我們現在所講的伏羲,既指伏羲其人,也指伏羲族團、伏羲時代。
那麼,伏羲其人、伏羲族團、伏羲時代的主要標誌是什麼呢?
是龍。證據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考古發現。在屬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即伏羲時代的考古發現中,龍的岩畫、擺砌、陶繪等已有若干件,如發現於山西吉縣柿子灘遺址,距今約一萬年的的“萌龍”岩畫;如出土於遼寧阜新查海遺址,距今約八千年的“原龍”石塊擺砌;如出土於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距今近七千年的“原龍”陶紋;如出土於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距今約六千五百年的“原龍”蚌殼擺砌;如出土於湖北黃梅焦墩遺址,距今約六千年“原龍”石塊擺砌。
二是文獻記載。《左傳·昭公十七年》引郯子語:“太暤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孔穎達疏:“太昊名官: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三皇本紀》言伏羲降生之時,有“龍瑞”出現,故“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三墳》稱伏羲任命“飛龍氏造六書”“潛龍氏做甲歷”“水龍氏平治水土”“火龍氏炮治器用”“降龍氏倡率萬民”。
三是民間傳說。《帝王世紀》記:“有大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庖犧。” 庖犧即伏羲。雷電是龍的重要的取材對象之一,閃電為龍之形態,雷聲為龍之發音,雷神就是龍神。民間還有“伏羲龍顏”“伏羲龍身”“伏羲龍祖”“伏羲首創龍圖騰”等說法。
龍是伏羲其人、伏羲族團、伏羲時代的主要標誌,而伏羲其人、伏羲族團,是炎帝黃帝其人、炎黃族團聯盟的直系祖先,距今約五千五百年至距今約四千五百年的炎黃時代是伏羲時代的直接承續。
那麼,炎帝黃帝其人、炎黃族團聯盟、炎黃時代的主要標誌是什麼呢?
依然是龍。證據也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考古發現。在屬於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即炎黃時代的考古發現中,龍的玉雕、陶繪等已有幾十件,如,出土於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距今約五千三百年龍形玉雕;出土於甘肅甘谷西坪遺址,距今五千多年的龍紋陶繪;出土於內蒙古赤峰、遼寧建平等地,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形玉雕;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距今約四千五百年的龍紋陶盤。
二是文獻記載。如,《潛夫論·五德志》:“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淮南子·冥覽訓》:“黃帝治天下……青龍進駕。”《史記·孝武本記》: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迎黃帝。”《今本竹書紀年》:“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
三是民間傳說。民間相傳,炎帝出生時曾在九龍泉沐浴,去世後曾變作赤龍升天;亦傳說“黃帝龍顏”“自以為雲師,有龍形”“軒轅黃龍體”“黃帝乘龍升天”等。
顯然,龍是伏羲族團、炎黃族團聯盟形成和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標誌者,而伏羲族團、炎黃族團聯盟是中華民族主體華夏族的前身,故可以說,龍是中華民族起源的參與者、見證者、標誌者。
中華民族的起源離不開中華人文先祖的卓越貢獻,伏羲、炎帝、黃帝等中華人文先祖,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中華人文先祖與龍有密切的關係,人們將伏羲、炎帝、黃帝等比龍、稱龍,認為他們秉賦、體現、踐行、弘揚著龍的容合、福生、諧天、奮進的精神;人文先祖的精神與龍的精神同一。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都是中華人文先祖的後裔,人文先祖是龍,後裔自然是龍的傳人。
作為概念,即作為一個偏正結構的詞彙,“龍的傳人”是20世紀70年代末,由中國台灣籍音樂家侯德健通過歌曲《龍的傳人》首唱出來後迅速傳播,從而被海內外華人廣泛使用的。但作為觀念,“龍的傳人”至晚在距今兩千多年的漢代就已經在其時人們的認知中形成,證據是漢代畫像石上出現有伏羲女媧的人身龍尾像。伏羲女媧是祖先,龍是神物,將祖先與龍結合,意味著龍已以象徵物的面目融入了華夏族的祖先崇拜,也就是說,至晚在漢代,華夏族已認為本民族與龍關係密切,華夏族的傳人就是龍的傳人。
需要指出的是,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主體——華夏族,即後世漢族崇拜的對象,也是漢族之外眾多少數民族崇拜的對象。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十六個成員。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以龍為標誌毋庸置疑。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崇龍、敬龍者有壯、苗、彞、土家、布依、侗、瑤、白、哈尼、黎、傣、畲、傈僳、仡佬、拉祜、佤、水、納西、羌、仫佬、景頗、布朗、毛南、普米、阿昌、怒、京、基諾、德昂、門巴、獨龍、珞巴、蒙古、藏、朝鮮、錫伯、滿、土、鄂倫春、鄂溫克、赫哲、回等四十二個民族,其他十三個少數民族從成為中華民族成員的那一天起,就程度不同地對龍文化持理解、尊重、欣賞的態度,對龍的容合、福生、諧天、奮進的精神持肯定、認同、弘揚的態度。隨著龍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文化標誌、信仰載體和情感紐帶,各少數民族也都團聚在了龍的旗幟之下,成為中華巨龍的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龍的傳人說屬於整個中華民族,海內外華人都可謂人文意義上的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