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完璧歸趙傷到尊嚴
龐林專欄 千年演同戲(12)
以古論今,各種獨裁暴君惡跡劣行,野心家興興復復在玩術,不斷的愚蠢在重演,犯錯都有下次災難。但,美國引導的時代正道霸權即將進入新局面,犯錯、愚蠢都要付出代價,只有正道可以避開審判。
藺相如完璧歸趙(公元前283年)、澠池之會(前279年)傷害秦昭襄王嬴稷(前306–前251在位)尊嚴,後來呢?嬴稷派白起報仇,長平戰役(前262)殺俘40萬,趙陸續被攻擊,逐漸轉弱,終是亡國(前228);這種過程,沒有理由值得驕傲,用侮辱把敵人的恨挖出來,把自己砍死罷了;讀歷史會發現,有時候敵人生氣都是被激出來的。而歷史卻似乎肯定「完璧歸趙」。
在完壁歸趙事件後,秦就陸續發兵,數戰專攻趙;前282年占領趙國簡(山西離石縣西)和祁(山西祁縣)兩個城市,前281年占領趙國石城(河南樸縣西南),前280年白起殺趙軍兩萬,占領代邑、光狼兩城。前279年秦王嬴稷對趙表示願意結盟和好,發國書要求與趙惠文王趙何在澠池會面談判,當時戰略計劃是轉攻楚。(澠池會面見下篇)
外交週旋重點態度
趙王趙雍在公元前326年即位,前325年趙武靈王元年開始整軍經武;這一年秦國上任12年的國君,嬴駟宣佈獨立,自稱國王,前324年是秦惠王元年。整個秦史算,有26任王(百度資料37王),從獨立開始算,則駟是第一任王。獨立後首任秦王嬴駟在位27年,重用張儀,破壞合縱同盟;二任王嬴蕩驅逐張儀,在位三年;三任王嬴稷用遠交近攻武力擴大疆域。
嬴駟個性厭惡外國謀略權術家,公元338年上任即以謀反罪殺公孫鞅;上任第6年(前333)周國蘇秦遊說倡議統一中國大戰略,嬴駟拒斥;蘇秦即轉往他國推銷「合縱」戰略,抵制秦可能的擴張。魏國張儀與周國蘇秦都是鬼谷子老師之學生,張儀愛玩謀略,提倡「連橫」,實際也傾服蘇秦之「合縱」戰略,當時張儀遊走秦及六國,秦王使他時敵時友。秦王知道蘇秦倡議「合縱」及張儀提倡「連橫」,都是在堵他的發展;原不想發展,反而因此開始努力發展;秦王只用「遠交近攻」破招,即已改變當下之窘境。
獨立後秦王略施小計即將「合縱」破招;秦王向魏王國表示願意歸還所占領的山西7城,魏王自私,無視聯盟之大宏觀原則,隨即退出「合縱」,六國之聯盟應聲基礎崩裂。後來3任王嬴稷「完璧歸趙」也屬於施小計將「合縱」破招之謀略範圍,嬴稷當時提議願意用15個城池交換和氏璧。多數歷史,含資治通鑑,都寫說嬴稷當時根本不打算用城池交換和氏璧。由其他當時歷史觀察,嬴稷用15個城交換和氏璧之目的只在藉口化解用兵困窘,至少有妥協求和之盤算,也許是假意藉送城池與和氏璧交換,目的是將「合縱」破招;但遇到藺相如肆意不識相,使而無效,稷討來滿身腥,也因此鑄成歷史更大仇恨,累積後使而長平戰役白起滅趙殺俘40萬,深仇大恨都是歷史報復行為。【而趙國藺相如肆意不應允交出和氏璧,傷害對等國國君自尊心,最後帶來趙亡國,這種過程,沒有理由驕傲;而歷史卻習慣歌頌。】
中國歷史有四個長期戰爭造成混亂的困苦時代,分別為戰國時代、三國時代、五胡亂華南北大分裂時代、五代十國小分裂時代。戰國時代–公元前480至前221年,期間曾有「長平戰役」秦將白起滅趙,前後共殺趙兵45萬,殺的人多數是還無文化之胡人及無法用語言溝通之北方蠻人。
趙國後來於公元前228年亡於秦,如此大的仇恨,肇基於小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件事都嚴重傷害嬴稷尊嚴,在敵我兩國使節前,使秦昭襄王抬不起頭來,當時他忍氣吞聲,後來戰況發展使他掌握機會狠下心,盡殺趙兵。
由史鑑,看歷史不可以短視,長期之效果比較重要,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基本上只算小事,但後來造成大禍,歷史記載卻指導大家學習製造禍根,忽視因小失大歌頌不止,非常無知。嬴稷事發之始,只計算完璧歸趙(前283)至澠池之會(前279)兩件事,嬴稷已4年脾氣隱而未發,算是忍氣吞聲。嬴稷在前270年開始重用被魏逼反之范睢,甚至連孫子嬴異依昔例放在趙當人質,但必要時也依計劃攻趙,毫不憐惜自家皇孫安全。另外蘇秦長期推銷「合縱」戰略,公元前318年楚趙韓魏燕五國聯軍打秦國,打到函谷關。這次五國聯軍抗秦並沒有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給秦國很大警惕。前296年為了秦於趙地捉前任楚王,後被殺之慘事,趙王雍會同齊、韓、魏、宋,五國聯軍組南北合縱聯盟打秦;逼到秦昭襄王開始體認,戰國時代非活即死之道理;最先是在前256年滅企圖南北合縱聯盟立國879年勢力在洛陽之故主周王朝。這個有仇必報,秦國第三任昭襄王嬴稷在位長達56年,他有足夠的時間整軍經武報仇雪恥。嬴稷後來在前266年,任用會運用謀略「遠交近攻」的曠世奇才范睢擔任宰相;政策上,距離遙遠的國家,和氣來往,隔壁鄰國選擇性悍然訴武相見,疆域因應逐漸擴大。
●一任秦惠王嬴駟在位27年(前338至前311,傳子)。●二任秦武王嬴蕩在位3年(前310至前307年與舉鼎,鼎墜折脛骨而死;蕩無子,傳異母弟)。●三任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前307至前251,傳子)。●四任孝文王嬴柱只在位3天(傳子)。●五任莊襄王嬴異人,也稱嬴楚,在位3年(前250至前247,傳13歲子)。●六任秦始皇帝,嬴政在位37年(前246至前210)。嬴政在前221年統一中國。
完璧歸趙傷到尊嚴
楚國有一件和氏璧寶玉由卞和呈獻後,輾轉為趙惠文王趙何所得(趙丹是趙何之兒子 趙何是趙雍幼子),前283年秦王嬴稷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座城池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秦國,行前指示,如果趙取得秦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反之,則完壁歸趙。
藺相如來到秦,秦王嬴稷在宮廷接見。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嬴稷接過和氏璧,玉色晶瑩剔透,玉石輕敲,發出金磬脆響。和氏璧傳給大臣、後宮美女逐一手撫面貼,睜眼細看,大家讚嘆不已。藺相如等了很久,沒看到秦王提割讓15座城池的事,認為秦王可能沒有用城池換和氏璧的誠意,可是和氏璧正在秦方人員手上,怎麼拿回來呢?
藺相如向前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玉有些瑕玭。」秦王:「有瑕玭!在哪裡?」藺相如把和氏璧接過來以後,馬上向後退了幾步,大聲說:「大王15座城池如果沒交出之前,璧玉仍由我保管。等15座城池確定後,我國完成接收才交付。」隨後秦王雖在地圖劃出15座城池標示記號給趙國,但無其他具體文字行動,藺相如拒絕交出和氏璧,並揚言:「如果我國還未取得15座城池前要強迫我交出璧玉的話,我就把和氏璧丟撞柱子,砸成粉碎,誰也別想拿。」
秦王走後,大臣沒有人談璧玉之事,大家吃飯喝酒聊其他事,天黑後藺相如沒看到秦國交出城池文書行動,隨後在賓館暗中交和氏璧給己方打扮成賣食者依計劃暗中走捷徑送回趙國。過了五天藺相如見到秦王,直接了當說:「璧玉我已差人送回趙國,如果大王仍要交換和氏璧,就請將十五座城池確實用文書載明,等貴國軍隊及官員退出,我方軍隊及官員進駐後,當遵守約定將璧玉奉上。」秦王聽到璧玉已經被送回趙國,雖然很生氣,但不想誤了統一大業,按下脾氣,沒有其他任何行動。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拿到了這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始皇帝命李斯手寫「受命于天 既受永昌」八個古文篆字,命玉匠孫壽鐫刻成國璽,雕鑿出龍虎把紐。琢成後,秦皇明號大詔天下,中國王朝從此行施帝王的權力,傳達聖旨都要加蓋這個傳國玉璽。
澠池之會喪害威望
戰國時代趙國的地理位置及勢力範圍在相當於現在晉北、內蒙、冀西。秦都在咸陽,主要勢力在陜西,其西方還屬蠻地,當時蠻地還無治權介入,沒有良好交通,因此擴張領土之目標自然是往東發展。由於在遼東之燕王國用樂毅與在魯之齊國長年戰爭,燕國上將軍樂毅當時還身兼趙相於前284年會同秦、趙、魏、韓擔任五國聯軍司令,指揮攻齊,六個月之內占領齊國七十幾個城市;此時齊國盟友楚國派大將淖齒援齊,但淖齒卻與燕國上將軍樂毅訂下瓜分齊國辦法,逮捕逃亡也擺派頭之齊國傲慢顢頇國王田地,隨後酷刑殺死;其太子田法章前283年跑到莒城即位,齊國疆域此時只有即墨、莒城。各國從此失去牽制平衡,造成鄰國全部各懷鬼胎,天下重視外交謀略,兢兢備戰。
齊原是大國,歷史上留下「齊大非偶」可以引證。齊王田地不讀儒家學說,不講究信義,自認國家強,同時與各國作戰;向南攻打楚國,向西以威嚇秦,向北與燕興戰,滅宋後引來北方燕國加強備戰,會同秦、趙、魏、韓五國聯軍反攻,遭逢各方抵制致使國破身亡。後來秦有這些別國慘痛經驗引鑑佔到很多便宜;秦王嬴稷以齊之例子為戒,開始周遊各國進行外交偵防聯誼,前後與魏、韓、周、趙舉行會談。(下篇續)
遠交近攻非萬能丹
德國軍人在戰場上的智慧、戰略及戰術,如果只走正道,是可以名垂青史的。看歷史,德蘇戰爭前(1941 06 22),德國在地中海四周都有戰事在進行,巴爾幹半島、東歐、西歐、南歐、北歐、北非,含派駐已用掉德國百萬雄師,而竟能抽調進行征蘇戰爭,以及再總動員,軸心國前後達550萬戰士,其中戰鬥人員360餘萬,60萬輛運輸及吉普車,配合運輸飛機5千架、戰鬥飛機4千多架,部份路程搭乘火車。投入最前線,正式甲種編制190幾個戰鬥師,全部要攜帶武器槍枝,配合帶著7200門輜重威力火砲座,迫擊砲超過5萬門,還要運送8千多輛坦克,在限期內抵達蘇聯前線,這是多數巨大的工程!另外還得有足夠糧食、醫療、汽油、彈藥。還有受傷撤回、補充傷亡、加派損壞坦克車輛,維持作戰需要;而當時通訊器材並不先進。
以二戰,希特勒是採取遠交近攻,等周邊問題都解決,也征服或納入才開始德蘇戰爭。古書是這麼說,遠交近攻,是連橫政策;原文是:「形格勢禁,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意為結合遠方勢力以攻打臨近國家或敵人。當時史達林的敵人-日本,比希特勒明顯,史達林樂得先假裝與德友好。而正是希特勒先取下周邊小國,才把美驚醒,如果希特勒不先打西歐,直接先攻莫斯科,然後回頭一一收拾其他國家;這種演變,有可能世界現在只一個德國霸主。
秦始皇統一中國,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以咸陽計算距離,確實是遠交近攻。中國古代,秦始皇之前,尤其春秋戰國時都是城邦小國,兼併的時代,是小村落,然後山莊,之後盆地,然後跨越山谷、河流。在併吞個城邦,當時數千個諸侯最用心的是,春秋時期的晉獻公,依史料,統一中國基礎是晉獻公打下的,史書記載,晉獻公在位26年,併國17,服國38,共消滅55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