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莫德爾元帥失鐵橋
好萊塢1969年拍攝電影《雷瑪根鐵橋》,描寫殘酷戰爭「魯登道夫大橋」的史實小故事。勞勃澎恩演守橋36名戰士,附屬約200名特定任務的指揮官格魯傑少校;片中面對已在史達林格勒陣亡一個兒子的雷瑪根市長夫人說:妳為他感到驕傲嗎?夫人冷漠回答:『我不感覺驕傲,只想念他。』
電影如此表達1945德人當時的心境;但1941之前,人民是支持解放蘇聯的;希特勒認為,將蘇聯從地球上消滅是必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同意這說法;沒有德國將領曾預估綏靖主義多年的美會援蘇抗德,這是智慧盲點,後來竟發生了。美英是41年10月1日在莫斯科簽署協定決定援蘇,此刻日還未襲珍珠港,美還未捲入戰爭。援蘇抗德的智慧始於邱吉爾,其智慧已超越戰國的縱衡捭闔。
開戰有因變數難估
打英半途改攻蘇,與法40年6月22日投降有些關係,德國得到戰利品80個師裝備,含坦克裝甲、大砲、彈藥、步槍、船艦;最重要的是戰利品也有坦克用油,而且在波、法戰役,因為順利、時間縮短,石油結剩許多;石油足夠,1年後,也是6月22日,對蘇戰爭爆發。德裝甲師攻法前是10個師,攻蘇時有19個師;坦克、裝甲用火車運到蘇聯前線–波蘭西側,並不難;若要海運到英倫三島,則很困難,納粹海軍運輸能力不夠。北中南三路打蘇,戰線長,南北奔馳耗油太多;打莫斯科,被基輔捷報耽誤時間,轉攻史達林格勒,同時間用一路進攻巴庫油田,企圖扼住紅軍戰略石油,後來兩處都差一些,終未攻下。納粹是被聯合戰線擊敗,主要是蔑視人權的水晶之夜,迫害猶太人把憤怒的西方團結起來。
征蘇會敗,一是嚴冬提早到,12月初的氣溫是攝氏零下20至50度,戰士在冰天雪地凍傷凍死13.3萬人,凍掉肢體、皮膚壞死都要送回本土醫療;二是租借法案,美英加援蘇,包括坦克、飛機、機槍、火砲。之後蘇軍反攻後,納粹集中轉打庫爾斯克,美英卻開闢新戰場,登陸義大利西西里,納粹走向日落西山。納粹會敗還另有地理因素,戰略家分析容易忽略;二戰時坦克是主力,德軍戰場損壞拋錨,部隊轉進時,坦克丟在戰地,等於送給敵人;而紅軍坦克拋錨丟在戰場,可以不去理它,等德軍走後才拖往後方換履帶、修復。二戰,蘇方坦克損耗總量13萬輛次,戰爭期間修復20萬輛次,雙方炸毀無法修的,鋼材都歸蘇方熔爐再造。蘇軍坦克鋼材另有美英供應,租借法案每月供應1萬噸坦克用的裝甲板,另外月援蘇坦克1100輛,因此紅軍坦克越打越多,戰爭尾期蘇輕重坦克高達14萬輛。
開戰都有變數。日本七七打盧溝橋,原本只想打有限戰爭,怎知南京開會,蔣委員長發現原是軍閥本色的國軍將領,國防會議一致支持抗戰,蔣依過去計劃戰線拉往南方上海,轉為八一三。本來蔣除了要避開滿州蠶食復疆(蘆溝橋是前金疆域.滿州自稱後金)蔣還要利用上海國際都市,藉著抗戰爭取西方記者報導,得到同情及援助,想不到雙方都越陷越深。
八一三全力一擲的原是蔣,打成百萬大會戰,出乎意料之外。但戰場越寬闊,日遠征軍會陷入越深,對於日,問題會更多。【國府團隊戰略是擴大戰場拖死小日本;如果不是汪偽協助日本侵略,中國戰場會拖死日軍,造成無法打太平洋戰爭。蔣抗戰打得那麼累,主要敵人其實全是自己人。】
國共內戰黃橋開始
日本投降時,偽政權有十個偽軍集團,何應欽陸軍總部統計偽軍是68萬3569人,泛紅文章偽軍是118萬餘。如果加上偽滿軍,含出征南太平洋關東偽軍,粗估偽軍有200萬,加上14年偽軍總陣亡估100萬,可以想像,偽軍問題嚴重。曾有階段調查,在華偽軍建制有62%原是國軍。
國共內戰瓜葛,是黃橋事變開始。先是1940年1–3月,史達林用[新盛]名義運36輛卡車軍火至延安,可能造成毛澤東錯覺,採取行動企圖交代史達林軍援。7月12日毛下令規劃,以黃橋戰役嘗試倒蔣,10月4日打四天;新四軍取勝,殲滅國軍第89軍,軍長李守維陣亡,旅長翁達戰敗自裁,共軍佔領姜堰,聲稱殲滅國軍1.1萬,含死傷俘。中共得意之下,11月7日,毛給共產國際季米特洛夫信,並抄送史達林和鐵木辛哥元帥副本的電報(已解密),提出閃擊國府後方,趁亂、趁虛而入,挑起內戰,加速中國失敗。計畫是以15萬精兵,電文寫「出十五萬精兵抄到他(蔣)後方,打幾個大勝仗。」這是在黃橋戰役之後,皖南事變之前的構想,令人難以置信!25日克宮復電,拒絕精兵計畫;寫著:絕對的關鍵是你不要首先挑起軍事行動。之後皖南事變是41年1月爆發。
當年北洋軍隊餘眾,被老蔣北伐擊敗,被迫轉附國府內心不服,存在一鼓極大反蔣力量,許多找到機會即投汪偽。依維基百科,七七後偽軍總數210萬,加上關東軍、偽滿憲警當超過300萬。舉個例,依《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游擊隊之部份,抗戰共俘日軍6213、偽軍51.2933萬;日軍投誠746、偽軍反正18.3632萬;此處偽軍投共是69.6萬,已說明中共軍力迅速增加之原因;偽軍選擇共方投誠,較國軍多,除了地便,當時沿海相對重慶屬於後方,重要原因在偽軍多數原屬北洋故舊後代,對蔣並不服。我們由例子數字,足夠說明蔣的內戰之敗,可歸納是孫文三次廣州造反的原罪後遺症。
北洋被蔣打敗,老團隊加入偽軍,會怕內戰底定後,蔣秋後算帳;偽軍、關東軍後來多投入解放軍。國共內戰,概括國軍投共接受改編188萬,含將領1500、大小軍艦97艘,軍機128架。由這些數字歸納,內戰之敗,是國黨歷史包袱。當然還有民心向背,毛推銷[分田反蔣]有用田地收買民心效果。
格魯傑問誰是敵人
《雷瑪根鐵橋》電影是敘述二戰末期,盟軍不斷推進,徳軍持續敗退。雷瑪根鐵橋這時是跨越萊茵河的僅存惟一橋樑,希特勒下令運600公斤炸藥過來炸橋。但守將擔憂仍有5.16萬德軍及臨時召集人馬來不及撤退,因此只能儘量拖到撤完才炸。1945年3月7日下午,由於引線被割斷,鐵橋未炸毀,還失守。希特勒震怒之下,下令將守橋指揮官格魯傑少校槍決。執行前刻,聽到一群轟炸機飛越天空,少校茫茫然問禁衛隊監刑軍官:『是我們的飛機(德)嗎?』監刑官回答:『敵人的。』臨死前最後一句話:【誰是敵人?】在少校之立場,納粹要取他的命,當然只有納粹是敵人。用軍法認事,劇情看《雷瑪根鐵橋》格魯傑少校是求援為名,擅離防地,到了司令部,即被逮捕。電影內有美國先鋒小組要救橋,是真實情節。後來的資料,未能炸毀鐵橋之原因,是美軍特納畢士官帶著波蘭裔工兵及來自西里西亞戰友,冒險潛入橋墩,剪斷引信。
二戰結束70年,昔日敵人,今日站同邊,我們看德法昔敵今友,美日、日俄,甚至國共都在化解,到底誰是敵人? Richard Yates 寫的劇本,有高水準內涵。通常電影在人物描寫,要寫出人性高尚及醜陋特質,戲劇性適度添增,獨特手法顯示影片內涵,這部電影是成功的。
《雷瑪根鐵橋》接戲前,勞勃澎恩偕夫人來台北渡假,報紙有刊登這消息;當時較胖,腹部有游泳圈,夫人屬於更大號。當時筆者十幾歲騎腳踏車路過統一飯店門口。巨星都有獨特靈氣,耶!這不是豪勇七蛟龍主角之一嗎?筆者停下來轉頭,算驚鴻一瞥,在驕車旁站立的勞勃至少看到筆者了,至今仍然歷歷在目。他是條件很有型適合演軍人的演員。勞勃接戲後,顯然要挨餓減肥才能入戲。電影《雷瑪根鐵橋》100分鐘,無法把戰爭背景交代清楚,我們回顧歷史。
棄車保帥及苦肉計
整個德蘇戰爭,人物戰役太多,非常複雜;筆者建議有興趣讀納粹戰史的,先由選定元帥所經歷的戰爭,先摸清楚少數脈絡,然後進入複雜大戰局。讀戰爭歷史對於個人修身養性會有成長,因為對於那麼樣複雜、艱苦的戰爭都能挺過,想看看,你遇到的小挫折算什麼?勇敢一些面對大風巨浪的考驗,練出修養,這才是經營大事業的本錢。建議你,失意時,多讀些偉人梟雄的傳記。
1941年6月22日,德蘇開戰。9月初,莫德爾的裝甲師是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的先鋒,與第9裝甲師會合,將53.2萬蘇軍圍在基輔;月底,希特勒晉升莫為第41裝甲軍軍長,仍屬於古的麾下;後來莫幹到元帥,古沒有。才開戰,蘇就失去明斯克,然後失基輔,有苦肉計特色,造成美英比蘇還緊張;須知蘇聯投降,再來就是回頭完成打下英國,然後進入地中海,在印度會合日軍征服世界。
蘇軍主力在基輔以東,9月26日,蘇軍66.5萬投降,會戰結束,德軍占領全部烏克蘭;對於蘇,這是斷尾求生。美英驚嘆,反應卻很快,29日,派代表在莫斯科會議,10月1日決定援蘇抗德。
這過程是,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1941 07 29任命)作戰計劃建議放棄基輔,將西南方面軍轉進到第聶伯河對岸,以避免被德軍合圍,而且保衛首都要緊。史達林當時拒絕,還責斥:「把基輔交敵人,你竟然想得出來!胡說八道什麼!」戰時大家都火爆脾氣,朱反駁:「史達林同志,如果您認為我只會胡說八道的話,您把我的總參謀長職務撤掉好了,可以把我派到前線,或許我仍對祖國有點用處。」基輔戰役是德軍實力最強時,德軍發動圍殲戰。交戰後,蘇軍前線指揮官布瓊尼,也提撤退;史達林將布免職,任命鐵木辛哥接替。9月26日,基輔應是戰略淪陷,重點在保護莫斯科,還須要趕緊將遠東軍團調來守衛首都。史達林的遺憾是決定得太慢,只有2萬突圍。
希特勒放掉莫斯科,先拿基輔,並不是不拿莫斯科,此時的野心是,要把紅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之後才向腹地攻入,烏拉爾工業區用空軍摧毀;一切計劃是那麼完美。可是希特勒沒估到兩點;一是這年寒冬提前到,二是基輔之失,使英美加10月開始挺蘇抗德。希特勒看到基輔戰事順利,興奮之下命令10月2日總攻莫斯科,但羅斯托夫(距離莫斯科180公里)是納粹攻蘇集結點,卻失守(守備維京師是外籍.無戰氣)。德軍坦克部隊連續作戰非常疲勞,冬季來臨,大雨後飄雪,許多因素使進攻莫斯科無法突進。11月13日,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第聶伯河畔的奧爾沙陸軍戰地總部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是否進攻莫斯科;只有博克元帥主張抓緊時間再攻。哈爾德也認為應可攻下莫斯科,建立陸軍威望。17日開始進攻,打到12月初,德軍盡力了;但蘇軍遠東部隊已經馳入。希特勒企圖一次全部解決,已經成為幻想。
另一方面,希特勒沒想到,替芬蘭取回冬季戰爭時,失給蘇的領土後;芬蘭竟沒有投桃報李,拒絕配合攻打列寧格勒。還有希特勒早先協助西班牙法朗哥打敗共和軍後掌權,但法朗哥只象徵性派一個藍色志願師參加德蘇戰爭(傷亡7成.43年底返國)。日本更是讓他失望,軍事交流讓日本占盡便宜,只要日軍動用兩個師進入遠東就可牽制蘇軍,這將造成史達林無法將遠東軍團調去拱衛首都。
關東軍看到德蘇戰爭41年6月22日爆發,7月30日出動70萬,600架飛機大演習。當時戰略是:「日軍可能會在8月下半月發動對蘇戰事,前提是蘇被德打敗,東部防禦力量被削弱。」想不到日本這麼重要時刻只想揀便宜;結盟後自私,就是找死。不過,日軍不動的理由是12月7日突襲珍珠港;幾個客觀原因使希特勒1942年1月下旬,派楊克到瑞士與蔣政府前駐德武官桂永清密談中德結盟可能性;之後蔣2月5日訪問甘地,瞭解印度態度。美是2月12日同意貸華5億美元;英是17日允貸華5千萬英鎊;這是留蔣在盟國最好的辦法。
由後面看,基輔紅軍傷亡及投降高達71.2萬(戰前紅軍53.2萬.臨時募民兵20萬.逃出2萬),之後殺主官四將,三名更高階主帥卻未槍決,因此可推判是史達林同意的棄車保帥(守首都)失去基輔,66.5萬投降;對於英美,這是苦肉計,只有史達林做得出來。10月開始,英美開始租借法案。(下篇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