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陳布雷見東漢荀彧
作者:龐林
東漢末,三國爭霸,期間有三場著名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公元200年)、赤壁之戰(208)和夷陵之戰(221)。曹操統一北方後,208年赤壁之戰是伐吳;孫劉聯合抗曹。夷陵之戰是劉備為報復關羽被殺,221年伐吳,陸遜迎敵,劉備於夷陵慘敗,羞惱成病,223年6月亡故於白帝城;劉備把禪兒託付給諸葛亮,之後亮五次北伐都未成功。
公元197年袁術稱帝,是操擊潰。198年呂布在下邳被操圍三個月未克,199年決堤引水,無路可逃,布在白門樓知道大勢已去,命令左右殺死自己,將其首級交出,可降操,左右拒絕從命,布自己下城投降。捆綁後帶到操面前,布說:「我平時待手下寬厚,想不到他們忘恩負義背叛我!」操笑道:「你染指部將的妻子,這種行為稱得上是寬厚?」布無語以對,要求鬆綁,操笑著說:「綁著老虎,不得不緊。」布急著說:「曹公所顧忌的原只是我,現在我願降服,天下的憂患可以減少。只要指派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天下就可以一統了。」劉備在旁說:「君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意指布有叛逆習性。布罵:「大耳兒(劉備大耳朵),話不可信。」主簿王必接著上前勸操殺布。操聽後說:「本想給你條活路,可是主簿不答應,我也沒辦法。」布被絞死,首級送許昌邀功;陳宮、高順亦被斬首;張遼則領殘兵向操歸順。
操敗張繡,殺布後,平定徐州。200年操伐袁紹–官渡之戰登場。操的主要軍師是荀彧、郭嘉。操採用荀彧的堂侄荀攸先聲東,專擊西戰略,開戰即報捷。荀彧是政治家,也是戰略家,是操能定江山第一謀士。戰前,彧與孔融分析[天下局勢],爭辯袁紹手下缺點。彧說:「袁紹兵馬雖多,卻法令不嚴;田豐剛直,時常犯上;許攸貪婪,行為不檢點;審配專橫,蠻而無謀;逢紀獨斷專行,剛愎自用。」當時預估,許攸得不到寬容,會叛紹;顏良、文丑不過是匹夫之勇,不足以畏,一戰可擒服。後來局面演變,都如同彧所估。彧智慧具備長遠方略,尤其能識人,擅長評價當代人物,透視長城大道,甚至曾建議劉備有奪漢野心,當殺之以絕後患,是操不從,自己養虎貽患。
陳布雷也是分析[天下局勢]謀士,民一就在滬天鐸報主筆,採訪過孫文;擔任過國聞週刊撰稿人、申報顧問、時事新報主編,是民初著名評論家;1921任上海商報主編,所撰政論抨擊軍閥、支持革命軍北伐,享譽多年;黨職後時事週報總主筆、創辦新生命月刊,曾兼任復旦大學國文科新聞組教授。
操遠征常找彧參謀運籌帷幄,獻奇策供戰略決擇。幾次重要戰役,彧給操指出正確方向。【官渡之戰前,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與荀彧便分析出操、袁間的十勝十敗,令操信心大增。】(黑框為維基百科[郭嘉]原文)這是對於擇定的明君,期許的激勵。
官渡之戰奠定操地位,就如同蔣用犧牲共黨取得南京建都領導地位。但彧心卻只在匡復漢室,後來遭來厄運;而陳布雷明知蔣無法容納共黨,自己是反共姿態進入核心,卻無力糾正璉兒離開共黨,後來遭來不信任,尋死逃避君命[管教不周]之責。
陳布雷是曹操忠臣荀彧(163–212)20世紀轉世;雷、彧都是王佐之才,都是自己了斷告別大王。雷年輕時,以[迷津喚不醒,請作布雷鳴];從1926開始用[布雷]筆名撰文評論國共關係,斷言中國不適於試行共產,中國革命將捨國黨莫屬。1927蔣校長需要文稿秘書,看中陳屺懷–時任杭州市長;懷因年齡高過校長十餘歲,認為不適合擔任隨時待命使喚的祕書,推薦堂弟布雷。【清共前,陰曆除夕夜,由陳果夫帶布雷去南昌謁,蔣面試,應如何對付上海工人運動?雷答道:「愚見是以可靠部隊包圍上海,製造猛虎下山之勢,然後用幫會配合打頭陣…。」蔣此刻已經知道,眼前這瘦小青年(雷1890年11月15日生;蔣1887生),非池塘之物。】
雷在南昌住兩個月,加入國黨後為校長寫第一篇《告黃埔同學書》。雷後來在日記回憶1927年4月在杭州滿覺隴的臨江軒與蔣相會,感歎[從此因緣,浮沉政海21年矣。]雷先出任浙省秘書長。蔣8月下野,12月復出後,雷是國黨中央黨部書記長。從早先擔任軍委會侍從室第二處主任,實際上辦公室就是陳公館,也是住家,職員兩名,最多時五名,有文字秘書金先生,一名出外辦事的職員和副官陶永標,後來工作增加,多一名翁秘書。陶希聖說,1934年前後,布雷擔任浙省教育廳長,蔣委員長要發表文告,一個電話或電報,布雷先生就拎著一個小包袱,帶著專用的文房四寶到南京報到,寫好文章,就悄然回杭州…。到重慶,回南京,還是陳公館。【1935年11月,國黨第五次全會在南京,12日蔣發表著名的對日政策:「和平未至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犧牲有犧牲之決心,以最後犧牲之決心,為和平作最大之努力。」這是布雷把握時局,精闢手筆。文章有化解偽滿復疆,國軍未抗之逃避責任功力;當時無人認同疏離[華、滿疆土矛盾],及未戰的價值,現在閱讀,仍可追認。】西安軍變後,蔣要雷執筆寫《西安半月記》。1938戰爭熾烈,雷7月在武漢寫《抗戰周年告全國軍民書》融入愛國情懷,宣傳拼民族的生命來爭民族生存,…就是一兵一彈,也要與敵拼鬥到底,而且必能得到最後勝利…氣勢磅礡6千字,各校傳誦,還翻譯成外文5種,向海外告狀日侵華。
曹操首席謀士荀彧
荀彧是被袁紹先禮遇重用,但觀紹後,認為不是明君,難主持大業;191年彧投操,長談後,操說:『你將是我的張良。』時29歲。196年彧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漢獻帝到許昌(彧是許昌人.屬潁川郡穎陰縣)保護,不久就任侍中,守尚書令,參與軍事,替操謀策,期間拉拔鄉親人才,曾舉薦郭嘉、戲志才、荀攸、鍾繇、司馬懿、陳群、杜襲等謀士,建立強大帝國需要的智囊團,成為操團隊首席謀士。彧有一個無甚德才的同族親戚,看到許多人才踴入操陣營,請彧借尚書令的權力任他為議郎。彧:「官職是用來彰顯才能的。如果我這麼做,眾人要怎麼說我呢?」《典略》以此為例,稱讚荀彧不以權謀私。
郭嘉是荀彧舉荐。郭嘉之裁兵政策大散軍團之主張是效法漢武帝集農兼天下,向操提建言:「青州軍不適征戰者應配領田地使其習於耕作、精於牛馬犁鋤,一旦戰事吃緊兵員短缺隨時補充。」操採納;這等同清左宗棠、民國閻錫山之「兵農合一」屯田養兵政策,減少負擔。郭嘉認為只操是真主,其對真領袖早有悟道。郭嘉曾對袁紹智囊辛評及郭圖說:『有智慧的人,必須明慎擇君,才能保全自己,成就功業。』1800年前郭嘉一番話(資治通鑑196 11 25)說出明慎擇君,保全自己。但國共之爭,共黨不會明慎擇君,保全自己;例如葉劍英、周恩來、彭德懷、劉少奇、林彪、宋慶齡,最明顯的是一大批拒蔣邀請來台文人,死前都是悔不當初,這是擇君錯誤代價。
荀彧勸操先擱置袁紹,認為應先討伐較弱的呂布,操從。200年操、紹對峙於官渡,操缺糧想撤,彧說:「雖糧少,但未及楚、漢在滎陽、成皋時;當時劉邦和項羽不肯先退,先退的人必被動。主公僅對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堅守扼對方咽喉不能進已半年;見敵勢的銳氣力竭,必有變化之數,不能失去機會。」操接受建議,果然遇到敵軍有變數,許攸投操,獻計偷襲烏巢,最終奇謀敗紹於官渡。205年河東叛亂,操讓彧薦賢,彧:「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當難,智足以應變。」操讓杜畿為河東太守。杜畿到任後平亂,施仁政16年,政績獲譽天下第一。208年操要伐劉表,問計於彧,彧:「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8月劉表憂懼病死,操得荊州。
212年董昭等推操進爵魏公,獨彧認為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彧以協助操是為劉漢正統世系,對聖上要忠心、無私,常在朝中說明維護漢室榮耀之理由,反對操加封魏國公。造成操受制於理,不能博大位。
操已掌握漢室軍機及主事大權長達24年,雖口頭答應不作魏公,但對彧不滿,突生殺意。在征孫權時刻,以奏書要彧來南方宣慰軍隊士氣,彧被騙來軟禁。212年憂慮漢室前途而自殺,齡50。彧曾被何顒評價說:『是輔佐帝王之人才』。彧成就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諸侯,是替操掌管留守事務之幕僚,其一生頗似陳布雷,尤其死節。
《三國志》說彧是憂鬱而死;應是尋死。《獻帝春秋》稱,操讓彧殺伏皇后,彧不依,自殺避責。史書另有操賜劍自殺說法。《後漢書》、《魏氏春秋》稱操贈送食物給彧,彧打開食器,空無一物,領會操意,服毒自盡。彧身處漢、魏矛盾尋死,與雷曾起草反共文章,而女兒卻是共黨,有國、共矛盾壓力,都用死解脫。
檢驗歷史要一致性
台灣228,概括是島民先殺外省,說真話的現代楊修–蔡正元依當時新聞報導,說明:在228外省人死432、傷2126、失蹤85,計2643人。後續肯定還有外省人傷亡,但數字不會很多;還有軍隊死傷,並未見公佈。外省人死傷,大都在3月8日之前,本省人受難則是軍隊抵台9日之後。這雖是粗略二分法數字,但值得參考。
北京台辦發言人安峰山,2017年2月22日新聞發佈會:【70年前的228事件是台灣同胞反抗專制統治、爭取基本權利的正義行動,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一部分。長期以來,這一事件被島內的台獨「分裂勢力別有用心地利用」,他們歪曲歷史事實,挑撥省籍矛盾,撕裂台灣族群,「製造社會對立」,為進行「台獨分裂」活動張目,其用心是十分卑劣的。】那麼請問,毛澤東蘇區【分裂勢力別有用心地利用】是不是【製造社會對立】?內戰搞【陸獨分裂】,而且是已遂犯,是不是也屬於安峰山的用詞–【其用心是十分卑劣的】?
【談統,關鍵在態度。】安峰山用[卑劣]形容島民,也罵到毛主席。事實上,台獨根本連未遂犯都稱不上!當時台共謝雪紅在台中市建國,暴民唱解放軍進行曲遊行;這應是派兵鎮壓主因。安峰山的說法,避談共黨領導暴動責任,只是讓島民繼續迷茫事件底蘊。
228確實含有中共1927南昌(重點搶銀行)、廣州暴動特色。中共所強調毛澤東領導解放鬥爭,其行徑就是完全不必守法,或許說共黨領導解放鬥爭,有特權?中共建立蘇區也屬[獨立分裂],難道只有中共可以不守法?這是什麼畸歪理論?台辦發言人,若要批判島民,應該要與孫毛造反搞[關內獨立]、[中共蘇區分裂]、[毛澤東搞陸獨]行為,平等評價。和平促統、批評台獨,關鍵只在歷史守法標準要有一致性。(下篇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