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不讀史鑑都會闖禍
(接前篇) 世界大同是指國際間人類政治對社會的一種期待理想。大同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爭執要用觀念溝通理出共識,減少差異。現代人互動,使生活水平提高,政治、經濟、生活條件之平等修養非常重要。地球村最須要的是互相來往,減少衝突,重點在是非理念要基礎相同、平等對待。舉例:大家開會準時出席的習慣也要相同,不能習慣都是別人等你;看到別國的樂譜,不同國家的樂隊演奏出來的音樂都相同;生活秩序,例如在開車、屋內都不可吸煙,任何國家都禁忌相同;上街,不能穿睡衣,不必規定,自己自律。世界大同的基礎,必須以理相對,必須講究做人厚道。現在物質生活在進步,人類卻越來越自私,以前是找不到工作,希望有固定工作;但有工作的,像台鐵虧損,職工不管,只想到要多些福利、休假;新民粹在揚威,惡質民粹在擴散;這是病態,要診斷下策,重點在培養厚道的處世態度,要以理相待、將心比心,凡事要替對方著想;但譴責賣國撒旦、恐怖份子,不必替他找理由。在教育,要調節人類鄙薄素質,必須用具內涵的教材,拿來教化人類,改變在畸形發展的社會問題。湯恩比說法:【要想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是先要有思想內涵,要拯救21世紀人類社會的混濁無是非,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有辦法。】
世界大同之推展,須要壯國基礎,但記住,連一次小侵略,都會永遠載於史冊。楊度《金鐵主義》壯國說法:【所謂金者,黃金也,即金錢,即經濟,以此來求得人民的生活富裕。鐵者,即黑鐵,即鐵炮,即軍事,欲以此來求得國家的力量強大。】楊度主張由人民組成政黨產生國會,監督政府富民強國。結論是,有政黨以開國會,則政治革命之事以成;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君主、國會、責任內閣三位一體的制度。
楊度研究過日本歷史,他師法伊藤博文君主立憲,認為效忠中心要統一,必須有一元相隨的王朝。1915年8月14日,楊度、嚴復等發表組織籌安會宣言共和國有危機,認為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通電各省發表「君憲救國論」,期間指出袁可以拿破崙為例,使共和回君主,此為救國團結效忠中心惟一良策;袁的團隊之計劃是加強權力走獨裁集權應付複雜的國內外情勢,研究進行國體變更,11月1日,袁世凱派秘書蔡廷幹通知總統府美籍顧問莫理遜,總統決定研究參戰問題,請莫顧問能協助找出宣戰理由,這是企圖藉練兵參戰脫困。
當時日本的盛氣凌人,北洋政府此時與拿破崙崛起前法國面對反法聯盟的背景相似;拿破崙是透過投票取得終生執政資格。11月20日,各省新選出(11 05)成立的國民代表大會完成投票,也許是所謂仇日的21條使各方代表團結,1993張票全部贊成君主立憲。袁世凱擔任洪憲皇帝,蔡鍔初期是以3千餘僅有部隊舉兵(1915 12 25)滇軍分川、湘、粵三路進兵逼宮;日本軍火、金援支持滇軍,南方各省陸續宣佈獨立。劉顯世最狠,要求袁匯軍餉以便迎戰蔡鍔,等軍餉30萬元收到即宣佈貴州獨立(1916 01 27),還加入所謂護國軍討袁。陸榮廷是拿到軍餉100萬元,騙到步槍5千支後,3月15日宣告廣西獨立,請袁下台。日本態度則公開反袁,駐日公使陸宗輿以電呈報:日首相大隈開御前會議,認為日本可在中國軍事行動,派兵進駐中國各地以確保僑民安全。袁有足夠兵力鎮壓,但為避免兵災國禍,撤銷帝制,回復民國共和內閣政府,1916年6月6日袁總統含怨離世,黎元洪接總統職位。
楊度立國說:【中國自古有一個文化較高、人數較多之民族在其國中,自命其國曰中國,自命其民族曰中華。…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中華之名詞,非一地域之國名,亦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準,而無親疏之別。其後經數千年移民混雜為數千百人種,而稱中華如故。】楊度說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專以禮教],就是世界大同的基礎,所靠的是:古老學問–儒家禮教。楊度思想超越民族的血統,其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種族融合體,是一種文化共同體。文化由朝代凝聚後,形成無法分割的處世哲學,造就成中華民族,並不是單單漢人在領導。而且百家學說來自不同族群。
拿捷克坦克打法國
吞併奧地利和捷後,納粹得到兩國所有的裝甲、外匯儲備,尤其是捷國坦克工廠、技術人才等;含當時最優秀LT–35輕型、LT–38坦克,德全部接收,這是著名PZkpfw–35t、38t坦克基礎;後來豹型坦克出來,德方升級,坦克舊款才改二線。歐第二大軍工廠–布拉格的CKD工廠與Pilsen斯柯達生產的pak–35t是攻法時,德威力最大的AT炮。
在1938年9月《慕尼黑協定》簽署後半年,德取捷國全部裝甲、戰備,加上蘇台德區軍工廠,產量相當於英國。軍事上的助力使貪婪企圖水到渠成。大致上,我們可以這樣說,打波蘭的戰力,是得到捷武備才湊足;征蘇之實力,是降法後,取其武備,才夠攻蘇。這現象與日拿到滿州後才具備打太平洋戰爭實力,情形一樣。
克萊佩達(德稱Memel梅梅爾)是港口,在瑞典、丹麥與德之要道間,位立陶宛陸地國界臨海縱線正中央。1939年3月21日,希特勒以克萊佩達製造德裔事端(蘇台德區同模式)向立陶宛通牒,要政府派代表簽字,把98平方公里克萊佩達港交德,不容時間拖延。22日,希特勒和海軍上將雷德爾率艦前往目標,通牒後不給時間就上岸占領。4月6日,波外長貝克上校前往倫敦簽署《英–波安全保證條約》;5月5日發表著名的拒德演講:「…只有一件事,對人的一生、對民族、對國家是無價的。這就是榮譽…。」19日,波與法簽同盟;當法與比利時受到德攻擊時,波也會進攻德。希特勒於28日以波接受英法保護為由,宣布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命令德軍在8月前做好攻波準備。英相張伯倫繼續周旋,希望波妥協,但又為了面子,不讓波懷疑其撐腰的決心;首相不想要捲入戰爭,但已經被外交常態運作綁架,好像沒辦法避開戰爭,雖說不情願,但一路走到現在,又徬徨,又跺腳,又禱告,又要裝扮勇敢,答允波蘭派兵,而又不是在隔壁,若開戰,還要應付國會,真是苦不堪言。德取波後,1940年5月10日,侵荷;戰訊傳到,張伯倫首相應聲下台;只半年,憂鬱而逝(1940 11 09)。
地理悲劇德蘇瓜波
二戰開打,波就亡國,是過度依賴英法,在以為有恃無恐情況下把近鄰也得罪(占領切欣),為了一座維爾諾城而和立陶宛翻臉(波通牒要求48小時內承認維爾諾為波所有,立陶宛被迫同意)。歐陸上,波鄰邦有南斯拉夫、捷克斯洛和羅馬尼亞,曾組小協約國;波想加入,但遭捷拒絕。在波鄰國,只有羅馬尼亞與波保持著良好關係,1921年3月曾簽盟約,用以應付蘇的威脅;而到1939條約到期,波外交部卻沒研究續約。
法有心無力,隔海的大英難以出力。波爭取法為盟國,然而,法與波並非對等,法會因目的而傷波,而波外交政策卻受法牽引。倘若法背棄波,波在歐陸會沒盟友,陷入孤立;因此波不應依賴法、英太深。英、法詢問波,盟蘇意見,波無法信任蘇,拒絕借道;波代表說:「親近德,我們將喪失自由;親近蘇,我們將喪失靈魂。」波絕不讓蘇軍進入波領土,這是清楚立場;這情況,使英、法與蘇談判破裂。波只有但澤自由市是港口,而東接東普魯士,德必須拿但澤、波蘭走廊才能使領土連接;[但澤]和[波蘭走廊]若不與德交換土地或妥協談替代方案,戰爭無法避免。二戰可以解釋是波為海域打存亡戰爭,也可以說,德要與東普魯士領土相銜接的戰爭(中間隔著波蘭但澤自由市、波蘭走廊)。
一戰後,為復國,波與俄打過領土戰爭,有宿命再戰之壓力;遇到希特勒,又有史達林,卻靠遠方英、法,遠水救不了近火,災難無法迴避。如果重新來過,德入侵捷,不論英、法、波是否捷的盟友,都應干預,尤其波不應趁火打劫占領捷克切欣(1919波捷戰爭失去)、立陶宛維爾諾城。
希特勒看透波蘇矛盾,制定先攻波荷比法,後打蘇戰略,假裝和氣佈署遠交近攻,派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於39年8月23日赴蘇,不惜蘇提條件,都答允,當天就簽《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期約十年;依約,當德攻波時,蘇可共同占領;德攻西歐時,蘇中立。另外蘇添加密約(戰後大審判.德才說出),蘇攻北歐、取三小國,德不干涉。德蘇還有一項秘密協定,分配東歐、羅馬尼亞等。更早前,德曾研究不攻波,直接打蘇,但被擋路,為了打蘇,德必須攻波;德瓜分波領土49%計18.8萬平方公里,佔領區人口2020萬。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就是德若攻波,導致英法宣戰時,蘇要中立;這時間,對於日,正是北進或南下的抉擇點;蘇與日正在諾門坎纏戰(1939 05 11–09 09),蘇軍在8月20日總反攻。23日,德蘇簽和約。31日,彈盡糧絕的日第23師團決定突圍,卻比進攻陣亡更多。日本是9月9日,由駐蘇大使東鄉提出諾門坎停戰要求。15日,與蘇簽字。16日淩晨2時停火。17日,蘇軍依之前劃分界線,46.65萬軍隊、3739輛坦克、380輛裝甲、戰機2千侵波。很厲害,一天都未浪費。
地理條件無法解除
戈培爾先宣傳波境的德裔被迫害。1938年10月24日,里賓特洛甫向波駐德大使提出蠻橫要求:1.但澤自由市必須還德;2.波蘭走廊由德建超級公路和雙軌鐵路,兩者都享治外法權;3.邀波參加反共產國際公約,共同反蘇。為了報答,德願意將德波條約從10年延長到20年,並且對波邊界保證維持。12月,里賓與法簽友好條約,用意在分離英與法關係。
1939年3月,里賓威脅波駐德大使,說明,波不能在蘇、德之間中立,只能同德戰線同盟。5月,里賓主導德、義軍事同盟,號稱《鋼鐵同盟條約》。8月3日,里賓指示駐蘇使舒倫堡轉告蘇,德希望改善關係,要會談;蘇不理會。14日,里賓急電舒倫堡,命他將電文譯讀給蘇外長莫洛托夫,聲稱德蘇並不存在衝突,兩國要成為友邦或敵國,現在要決定;里賓表示願意赴蘇談,蘇仍是不理會。17日,舒倫堡奉命轉達德準備與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意願;20日,希特勒電史達林要求允許里賓訪蘇,就簽約協商。21日,蘇才說明,英法蘇談判破裂(此題目談兩波),旋電德同意里賓訪蘇。22日,里賓獲得希特勒授命,只要能簽成,史達林勒索的都原則同意,飛莫斯科。23日,附帶密約後(蘇要波羅的海三小國),簽《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里賓外交活動把德攻波之戰略前置作業全部完成;25日,德外交部通知駐波、英和法使館,叫他們通知德民儘快離境。
艾森豪的歐戰預言
1939年9 月1日,德侵波;艾森豪中校這時間駐在菲律賓。艾克幾年來一直關心著納粹的進展,認為美無法避免捲入這場戰爭。3日,英法宣戰當天,艾克寫信給弟弟米爾頓:「經過月復一月,安撫這個統治德國的瘋子之後,英和法已被逼進死胡同,他們只有通過戰鬥才能走出困境。對歐洲和整個文明世界,這個世界是荒謬的,……【除非希特勒用暴力能夠征服全世界,否則最後的結局,肯定是德國被肢解。】」艾的預言,是睿智,只有具備戰略家智慧才能開戰就看到結局。
1940年2月,艾克被派到加州第15步兵團擔任第一營營長兼副團長。9月,裝甲旅旅長巴頓在可能擔任師長情況下,邀請艾擔任團長。艾回信說:這太好了,但或許這是奢望,因為我可能還要三年時間,才能升到上校軍銜。實際上三年後,43年9月,艾是盟軍4星總司令(43年2月11日晉陞)。巴頓則是43年3月晉陞3星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