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在寺院當了三年義工的香客,有一天他很感動地對我說,他很感謝湛山精舍給他機會來當義工,他說每週捨去了三個小時來佛堂當義工、做雜務,表面上看起來,不但做一份沒有薪水的工作,有時還要拿出自己腰包的錢,去請其它義工吃飯或喝茶。有些人不理解,笑他是天下少有的白痴,可是他卻不以為然,他說自從在寺院當了義工以後,無意中得到了許多用金錢買不到的精神財富:首先他覺得心情特別開朗、歡喜,因而感覺身體比以前健康很多;其次他發覺到在付出的同時,自己的生命有意義了許多,對生活不知不覺中充滿著慈悲和感恩。
由上面所講的這個感人的實例,我們更能體悟到在放棄的同時,或許會有重新的獲得,這亦是佛陀教導祂的弟子常常講的一句話:「放下、放下、再放下。」有了放下的毅力和勇氣,才能不斷充實自己、圓滿自己。
今從三個方面來說明「有舍才有得」的人生哲理,敬請讀者指正。
捨掉的當下 即是拓展的契機
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其實這是事物的一種發展規律,亦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但人如何才能往高處走;這裡面的道理卻隱昧著頗深的哲理,而不是三言兩語能道得明白的,不過其中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當我們在向前走路時,腳要不斷向前邁進,可是如果其中一隻腳固守原位,不捨得移動,那他只好永遠停留在那裡,除非敢於捨掉後步,才能向前邁進一步。我們年輕一代正處在勤奮讀書、博學多聞的時代,千萬不要貪求現前的安逸、舒適、享受,而是要以學為重,不斷掌握各種專業知識和明白做人的道理,只要有利於求學,不要怕搬家,亦不要怕上課讀書,要在吃苦的環境中磨煉,才能激起壯志之豪情。人唯有在吃盡苦中苦的時候,生命才會更加美麗多姿,生活才會覺得更意義。
捨掉成見 得到認同
家庭本來是生命的搖籃,幸福的源泉,但因家中每個人各執己見,自以為是,導致父母不和,夫妻分離,兄弟斷交,兒女離家出走。佛陀教導我們要破除己見,捨掉心中的固執,才能得到和諧與團結,人與人之間不設立場,才能交流、溝通。
現在有很多家庭, 問題不少,孩子嫌父母囉唆、嘮叨;父母深嘆年輕人不聽話,丈夫覺得更年期的太太情緒不穩定,說話亦特別多,太太怪先生一生只會過著平凡的人生,沒有大作為的本事,後悔如知現在,何必當初?兄弟之間,彼此覺得很了不起,誰都不服誰的指點,時常以吵架,鬥嘴收場;有的為了父母的遺產問題而斷絶來往。
這些家庭問題,其根本緣由均是心中的成見在作怪,如果我們想要安家,首先要捨掉自己的執著與成見,這樣才能悉性同居,海納百川,容入家庭,擁抱世界,得到大眾的接受和肯定。所謂家和萬事興,孔子曾教導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建立家庭,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一個家的和諧,若不捨掉我見,怎能得到大眾的認同呢?
有些人,一生歷盡災難,貧窮無助,因此當他們開始賺到錢的時候,對錢的使用亦十分謹慎小心,這是一種十分正常的心理現象。因為他們的人生經驗,讓他們的腦海中深深地印 :「當你窮困時,有誰會來救濟?」因此,寧可做一個守財奴,亦不願意將錢捐出來救濟他人。這種說法表面上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不過,假如普天下的人都是 這樣想的話,世界會失去了彼此相互關愛的溫暖,更沒有像中國喜歡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社會的弱勢群體亦無人問津。因此,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雖然不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聖人境界,但最起碼要做到只有無私的關心他人,有一天他人才會關心自己,更何況施捨、廣行善事,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果報,何樂而不為呢?
結語
一個人明白了舍與得的關係以後,便能棄小得大,不斷進步發展。捨掉心中的成見,更能集思廣益,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和支持;施捨金銀、廣行眾善、慈心關懷他人,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福德果報。所謂「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這就是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