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澠池結怨激怒秦王
龐林專欄 千年演同戲(13)
(接上篇)從邯鄲到澠池,趙惠文王走了八天。秦趙兩王在澠池見面後,宴席時刻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覺得應來點餘興節目,席間吩咐左右把鼓瑟拿上來擺於席中,請趙王表演鼓瑟彈奏一曲。秦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趙王趙何不便違逆,隨即照辦,調好了25根琴弦,兩手輕輕撥動巧似行家,瑟聲滑出玉盤,旋律扣人心弦。趙王將鼓瑟彈得慷慨激昂,秦王撫掌後喊話,命令幕僚做些行事記錄,指示重點:[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秦王令趙王彈奏鼓瑟。]秦國官史拿筆依從記下後,唸著:「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趙王表演鼓瑟彈奏。」
藺相如看到秦方左右大臣面露詭異相視而笑,認為有名堂,王家史冊記載這種事,有損趙王尊嚴,雙方必須對等,隨即應變。藺相如拿著一組缶(似花瓶)走向秦王嬴稷面前放下,然後接著說:「聽說秦王對秦國的樂器很有研究,臣願高歌,我們請秦王賞臉敲缶和曲,以為娛樂助興。」秦王裝成未聽見,自己拿酒喝不予理會。
藺相如再走近一步說:「大王如果不肯敲缶,五步之內,微臣將以脖子血濺大王身上!」秦侍衛拔刀相救,藺相如以怒目叱之,聲震數丈。秦王十分吃驚,雖然生氣,但環視左右,藺相如身上也有短刀,雖然心裡不很樂意,但不願為此等小事,誤了大事計劃;白起大軍正集訓,準備進入前線等著討楚令,眼前秦趙媾和,對帝國有利,國家大事不允許小不忍亂大謀,也不宜兩面作戰。秦王說:今天是兩國歡會的日子,諸卿不必多說;隨即接過一個缶,敲了幾下。
藺相如對著趙國御史,請在行程記表載明:「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敲缶合曲。」秦國的大臣為了化解大王惱怒,隨興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地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不甘示弱,回說:請秦王拿咸陽城為趙王祝福!一直到宴筵結束,雙方針鋒相對,秦王未得到任何便宜。史冊稱藺相如臨危無懼秦王,保全了國家尊嚴,回國後,被授予上卿職位。秦王幾年來被藺相如戲弄兩次,尊嚴盡失,心思,這筆帳留著,會要你還的。
秦昭王嬴稷擊趙國
戰國時代,秦獨立後第二任王(在秦始皇之前)武王嬴蕩個性很強,體力也很好,在公元前307年8月,與孟說玩舉鼎比賽;很不幸,龍紋赤鼎是舉起來了,但當場武王腦溢血,赤鼎壓下折斷膝蓋脛骨,傷痛哀號死於現場(史記稱悲劇發生在洛陽);孟說被秦將滿門抄斬。
嬴蕩無兒子,由異母弟嬴稷接位,登基後是為秦三任昭襄王(另有稱秦昭王)。公元前306年是昭襄王元年,前288年秦王統一西部後,稱「西帝」;隨即派出使節團訪問齊國,請其國王擔任「東帝」,提議聯盟夾擊趙國,但未被齊國同意,隨即取消「西帝」帝號。
趙國在戰國時代算是特立獨行國家,讓其他國家認為它是外國,也讓各國認為其好戰,是和平障礙。公元前307年,國王趙雍(趙何之父)計畫征討中山王國。趙雍主張蠻族服飾輕巧,認為華服袍寬袖長不好行動,向肥義提議「胡服騎射」,可以有利征服戰爭。趙雍先征伐中山王國、北方胡人部落;自己先穿胡服上朝;其叔父趙成重視傳統服飾及文化,非常反對也反感,但為了保命,勉強穿胡服上朝。前305年趙國攻打中山王國,取得四個城市;前301年趙再攻中山王國,國王逃往齊國請求庇護。前306年趙雍攻打北方胡人部落,開始向胡人召募戰鬥人員;趙雍派樓緩出使秦國;樓緩卻於前300年受聘擔任秦國宰相,至趙庸逝去後才卸職。
前299年趙雍傳位給幼子趙何,以太上王(當時稱主父)身份打扮為趙國使節進入秦國探虛,事後秦王知道見過面的是趙雍,很驚訝,知道其有野心。趙雍計劃由西北方開拓疆域才轉咸陽征服秦國。前296年為了秦於趙地捉前任楚王,後殺之事,組南北合縱聯盟;趙雍會同齊、韓、魏、宋,五國聯軍打秦。秦以退韓舊地及退魏舊地化解五國聯盟。趙雍再向北方胡人召募戰鬥人員,前295年趙雍聯合齊、燕,盟軍完成滅掉中山王國,大赦天下。在趙國,趙何之兄趙章叛變失敗,趙庸於沙丘行宮保護趙章卻遭兒子王家警衛隊窮追不捨,搜出趙章後處決。事後主事者宰相趙成怕太上王趙庸追究,把沙丘行宮人員驅出騰空,趙庸被關在沙丘行宮不准出來,活活餓死。趙庸逝後,國勢開始下滑,秦趙勢力角逐具體浮出檯面。
人牆隔離完全癱瘓
秦國第三任國王昭襄王嬴稷在位長達56年(前307至前251在位)。公元前262年(昭襄王45年)秦王命白起帶兵攻擊韓國,攔腰砍成南北隔絕,上黨郡長(山西西南)馮亭無法與首都聯絡救兵,決定就近歸附趙國,馮亭認為韓、趙結盟可以抵擋秦國攻勢,趙國諸侯平陽君趙豹認為這是吞炸彈,災難當隨時爆發,主張不受邀結盟;但平原君趙勝主張與韓聯盟,趙國國王趙丹採納趙勝之主張。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齕攻陷上黨城,難民逃奔趙國長平等各地;時趙將廉頗駐守長平(山西高平縣西側十公里)。
趙王趙丹(在公元前265年上任.趙丹是完璧歸趙之時趙惠文王趙何之兒子)中反間計,相信廉頗已老,只守不戰,毫無鬥志之謠言,改派趙括接任防務;藺相如雖與廉頗曾經有衝突,但相信只有廉頗能守長平。趙括之老母不相信兒子趙括能守得住長平,她對趙王趙丹說:『趙括熟讀兵書、能言善辯,但不是統帥將才,他無實戰經驗,不該讓毫無戰爭經驗的趙括帶兵打仗。』但趙王一意孤行。趙母問,如果趙括戰敗,自己是否可以不受株連,趙王同意。之後趙括戰敗後,趙母果然未受株連。
秦隨即任用猛將白起當戰區最高指揮官兼遠征軍總司令,由王齕當副。白起是彪炳悍將,聲威早已遠傳,秦國昭襄王嬴稷(嬴稷是完璧歸趙受辱主角.始皇帝嬴政是嬴稷之曾孫)怕敵將趙括被撤又換回老將廉頗或撤走防務遠離長平;嬴稷意在一次全殲,斯時下令,誰洩露白起是新任攻長平最高指揮官,立斬。
趙括(約前310年–前260年)到了防地先換下廉頗舊人事,撤銷原廉頗頒布之防務命令,去除防禦工事,下令以攻代守。趙括擂鼓發動猛烈攻擊,陜西人白起不但不戰,還佯裝敗退,利用撤退形成口袋戰術,秦軍兩萬五千人兩翼散開又收縮一轉後重點位置變成戰場後方,以五千人精銳騎兵切斷趙括退路,才從中間聚集主力,趙兵馬上被分為二部,趙部後方隨即變前方,秦即往中間靠攏形成包圍圈,趙主帥卻已跑到後方(太前面),不但如此趙軍跑的太快,後援軍需糧食馬上被斷絕;無糧就是致命遊戲,悲慘時刻來臨了!
嬴稷在後方接到戰情彙報,怕日久生變,隨即馬上強迫動員徵召全國15歲男人火速限日前往長平報到,逾期者斬。所有來往長平之四面八方道路,全部用人牆隔離,道路完全癱瘓,趙國救兵糧秣全部無法馳援。秦軍拒絕決戰,只用弓箭兵射箭射擊離開道路之敵方軍民,趙軍衝撞不開人牆鐵壁般重圍。被困46天後趙括被探悉營帳處,秦以大弓、點火弓箭密射,趙括中箭身亡。
時已深秋,40萬飢寒交迫,長期未睡精神疲憊的官兵向秦軍投降,但白起不認為趙兵願歸順。史書寫著:[括軍敗,卒40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白起之官名)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只放240名年輕軍官返回趙國報告凶訊。]公元前260年這次長平戰役,前後戰事共斬坑殺趙兵45萬人。戰爭結束後,秦軍清掃戰場收集頭顱,因太多而堆積成台,名叫「白起台」。立國879年之周朝,前256年被秦滅;前249年魯國被楚國滅,此時天下進入七雄並列。趙國後來於公元前228年亡於秦,趙王趙嘉流亡,在代郡撐至前221年。
白起後來小故被秦王賜死,他是軍人,當時有權選擇引劍自刎,死前悔恨交加,白起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40萬人,我詐而盡坑之,罪足死矣!』不過《戰國策》記載有不同,白起離開咸陽七里時,是被秦昭襄王所派使者絞殺;白起的副將司馬靳也一同被賜死。
共黨摸石過河走資
歷史只是在輪迴,人生只不過是個圓圈的命運,大家輪流在相同的事務環繞打轉,今天你碰到紅燈,明天換我;如果要研究,每件事大家都會遇到,每件事大家都有不同責任,有時冷漠面視黑白不分,沒有糾正,也是有罪!聖經在傳道書1:9說: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鮮事。』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林彪也許真的很會打仗,但絕糧圍城餓死無辜百姓,他沒有資格受晉元帥。人在做,天在看,林彪是人嗎?瞿秋白遺書承認自己有五年當了中國共產黨領袖之一,後三年是最主要的領袖,但不承認是總書記,當年其等規劃的放火暴動,趁虛奪警察局槍械、搶銀行、占領車站,就是現在有計劃的大型恐攻,是蘇聯第三國際幕後金援,其與李立三規劃城市暴動,前後高達100多次武裝,遍及14省140餘縣鎮,有三次大暴動較著名,含1927年8月南昌暴動、9月秋收暴動、12月廣州暴動,均算失敗,只這三處暴動無辜百姓冤魂逾萬,現在是死罪,都發生在第二任書記瞿秋白期間。但瞿臨死仍不覺得罪孽有多深,遺著寫著【可笑的很,我做過所謂殺人放火的共產黨的領袖?可是,我確是一個最懦怯的婆婆媽媽的書生,殺一隻老鼠都不會的,不敢的。】顯然其職責認識與自己加入共產黨之認知有落差。他又說【最近一年來,叫我辦蘇維埃的教育。固然,在瑞金、寧都、興國這一帶的所謂中央蘇區,原來是文化落後的地方,譬如一張白紙…對於這些小學校和師範學校,小學教育和兒童教育的特殊問題,尤其是國內戰爭中工農群眾教育的特殊問題,都實在沒有相當的知識,甚至普通常識都不夠!】這些說法底蘊說明,1930年代的中國,連普通常識都不夠,只論大題目,有能力辨識共產與資本的區別?很奇怪的團體,[解放鬥爭]什麼?這是泱泱文化大國可以自豪的名詞嗎?喪我國魂,敗我國格罷了;喪盡天良,還那麼得意!不自我檢討批判,右岸如何認同?
黨恩怨交織,如果不談動機,只談效果,每次蔣介石遇到麻煩,局勢有困難;毛澤東、共產黨隨即挺身而出,解決了大困境。蔣介石辦軍校,共產黨全力支援;發動統一戰爭北伐時,共產黨在軍閥盤據區預先製造混亂局勢,迎接革命軍到來。蔣介石第一次下野(1927 08 12),汪精衛掌權,共產黨廣州暴動,逼使汪精衛下台,蔣復出;第二次下野(1931 12 15),1932年1月彭德懷帶兵攻贛州、2月朱德佔領福建上杭,國民政府緊急任命蔣介石為委員長(03 06),任務是勦蘇區。蔣三次下野,其實都是共產黨協助復出,第三次是台灣人共產黨蔡孝乾棄抗就擒之次日復行視事。
當西安兵諫時,朱德主張要殺蔣介石,毛澤東先是要殺,史達林命令不可殺,改說,縱然要殺,恐怕張學良也不同意,隨即一切穩定下來。當紅軍將領要解放台灣時,毛澤東選擇打朝鮮戰爭,敷衍眾將意見,隨即使台灣走入安定的政局。當蔣在處理雷震事件、台獨問題,獨裁統治被批評攻擊時,毛澤東發動共產大躍進、人民公社,自己實驗證明其革命主張之主義是錯誤的,隨即使國民黨癱瘓的生命起死回生,得到存在之價值。當台獨決定消滅中華民國國號時,共產黨努力保護,不可以消滅。對於蔣介石來講,最大的困難是懲罰反對他的共產黨對手,你必須要相信,後來都是由毛澤東下令懲罰他們,而且沒有漏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