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時代 龐林 談民主素質未到位 Sunday, 01 22, 2017Sunday, 01 22, 2017 naweeklytimes 20世紀後,潮流認為人權是與生俱來,凡事有意見謂之民意,抗議遊行謂之伸張民意。如此認定,是否合理?談人權,應附帶條件,不應超過無法自律的民主,例如,臺灣四年選一次總統是大家同意的政治遊戲規則,還未就職,落選一方就發動罷免,這是素質不足。大陸也是,學生六四運動換立場由你(例如王丹)當政,是否你能接受?臺灣318太陽花學運,蔡英文、林飛帆若執政,能接受嗎?值得懷疑,爭民主,不能破壞法律。民主問題,急,一定出事,要與教育配合。 更多
新中國時代 龐林 馬雲談價值在體系 Sunday, 01 22, 2017 naweeklytimes 依照企業家馬雲演講說法,他認為,生命價值體系的建立,是決定國家能否發展的條件,美國之發展並不是法制在推動。中國的經濟在高速發展,但價值體系、文化體系都受到嚴重摧毀,新文化運動摧毀了舊文化,但沒有建設新文化,文革又把很多價值體系搞亂。學者在講,好像有一套法律我們就能解決許多問題,不是那回事。 更多
新中國時代 龐林 紀念七七當掛蔣像 Sunday, 01 22, 2017 naweeklytimes (接上週)七七未即時向日宣戰,是有顧忌,除了記取光緒甲午宣戰吃了虧,還要考慮向日宣戰就是向軸心三國宣戰,一個貧困國家,與三國樹敵?太可怕了!等美英法捲入戰爭才可宣戰。國軍在攻擊日本在上海陸戰隊司令部時,已決定抗戰到底,決不與日寇中途妥協,當時國防部已有認知,抗戰勝負,決之於國際變局,纏戰只為拖垮日本。外交態度是,以美為長線依靠,與英法等待結盟。 更多
新中國時代 龐林 林語堂評抗日戰爭 Sunday, 01 22, 2017 naweeklytimes 近代史,蔣介石亂世崛起,西安軍變前,概括已底定中國,他的幾乎成功,來自於有一流的幕僚,吳稚暉、陳立夫、戴季陶、楊永泰(軍委會秘書長)、熊式輝、蔣百里、顧祝同、陳布雷、錢大鈞、唐縱都算,他的反共,對或錯?必須依後世的存在價值衡量,我們有時候看到右派批評共黨,其實是批評鬥爭手段無人性,共產主義也有優秀特點。 更多
新中國時代 龐林 兩岸歷史沿革論究 Sunday, 01 22, 2017 naweeklytimes 1895年,中國戰敗,統治者光緒皇帝被迫簽字割棄台灣給日本統治,臺灣變成孤兒;法律上,臺灣原姓「大清」,日本統治後,改姓「日本」。二戰日敗,法律來說,回歸生父,當是應該回本姓「大清」。 更多
新中國時代 龐林 商人執政過渡統一 Sunday, 01 22, 2017 naweeklytimes 聯合國公布2014年全球國民素質排行,日本第1名,加拿大第6,中國167;日本已連續卅幾年排名世界第1,中國幾十年來都是160名之後,甚至2006、2009年曾經倒數第2,文化古國子孫應該臉紅。華人待人接物、處世觀念、政治態度、道德修養,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說看到的全要改。看看前年九一八大陸城市串聯向日廠暴動、放火,很丟臉的,愛國不是這樣子。日人可惡,那是上一代。 更多
新中國時代 龐林 介紹網路習政改觀 Sunday, 01 22, 2017 naweeklytimes 這篇文章原文標題分二:【美智庫一高級研究員評習近平政治體制改革時間表】、【習近平從法治建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兩大突破口進行改革向民主和強國目標前進】。網傳說明文旨是習大大未上位已規劃好的;就算這說法不正確,也可以拿來當做協商統一時,臺灣之主張,建議統獨人士都能利用此契機,突破眼前困境。 更多
新中國時代 龐林 華人民粹革命更慘 Sunday, 01 22, 2017 naweeklytimes 教育家晏陽初反對內戰,說:委員長,如果您只看軍隊的力量,而不看人民,你會失去中國。依時間及民氣來看,從清末開始,政府都只重視專科、大學以上國士級教育培養,日本用低學費拉攏留學生,而中國當時只有城市有較完善中等教育,鄉村多是小學層級私塾;民初也是如此。 更多
新中國時代 龐林 何方神聖誘日侵華 Sunday, 01 22, 2017 naweeklytimes 抗戰,中國受援共11億美元,蘇援華總值約2.5億美元(共4.8億美元.約一半是易物);美給英租借法案物資約270億美元(有還),給蘇98億美元(未還),給中國是8.5億美元(後來內戰未還.也無能力還.也未要)。美給英、蘇輜重彈藥糧秣,是依其等指定項目依地點運送。給華槍彈、輜重,並不是交重慶,也不是交給戰地指揮官,而是交史迪威將軍或留在印度,多數是為反攻緬甸;戰後,則交馬歇爾將軍或代表。 更多
新中國時代 龐林 夕陽斜照黃河青山 Sunday, 01 22, 2017 naweeklytimes 聯經出版《黃河青山》,是黃仁宇教授經歷史事,憂心忡忡的肺腑之言呈獻出悲慘時代不可思議的見證;這是茫然時代,以偉大與醜陋糾葛,走向收攤的大著作,將來見證者不會有了。黃是革命家同情者,但他也肯定艱苦時代努力過擘開困局的領導者。他寫《萬曆十五年》,出版後成為暢銷書,許多學者以為明朝亡朝基礎始於萬曆十五年,這種說法是著重於體制組織之鬆散,實際的問題當然還有許多,統治階層的未雨綢繆危機意識不夠及瘟疫、天災也是帝朝引退燃燒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