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V 对狄安采访的处理方式是否踩线
加拿大联邦大选早已尘埃落定,联邦自由党党魁狄安也已经表态将会在明年 5 月辞去党魁,以对失败负责。如今评论两党的大选已经过时,但是说说大选前几天 CTV 的一次媒体处理却仍然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 这个事件就是大选之前的星期四 CTV 对狄安的一次采访,具体就是狄安接受 CTV Atlantic 频道周四 的 Steve Murphy 的采访,在采访中狄安数次没有按照主持人的要求回答问题,最后, CTV 决定播出这些本应剪辑掉的画面,引起了 CTV 是否踩新闻道德底线的争论和媒体在大选中是否能偏袒的争议。
首先必须说,加拿大的确与美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 就拿媒体开说 , 就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在美国 , 一个媒体是可以背书一个总统候选人而同时痛斥另一个的 , 这在美国不会被读者诟病或被叱责为媒体的不公对待。但是在加拿大就有很大的不同 , 极少有着媒体明目张胆在大选中说我们支持哪个政党或者哪个候选人 , 虽然每个媒体有着自己鲜明的倾向 , 但是鲜有捅破最后一层纸的媒体。不过 , 今次的选举 , CTV 显然用意要捅破这一层纸。
回顾一下当时的采访。主持人墨菲的问题使用了英语中可怕的将来过去格式,他问道: “If you were prime minister now,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about the economy and this crisis that Mr. Harper has not don”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简单成这样的: “What would you do, going forward, if you were made prime minister immediately?” 但是一开始,狄安的回答不是墨菲所需要的本意, 所以, 在摄像机的后面, 墨菲使脸色让狄安知道局面是答非所问。但是遗憾的是,墨菲使用了更加令人糊涂的问法: “I’m saying if you hypothetically were prime minister TODAY,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that Mr. Harper hasn’t?” 显然 “TODAY” 的问法让人糊涂。所以狄安再次 ” 离题 ” , 墨菲再使脸色,狄安则要求暂停,之后采访重新开始。大家在 CTV 以及现在的 YOUTUBE 上面能看到的就是这个被西方主流媒体称作 “FALSE START” 的没有经过剪辑的画面, 这个画面本应该被编辑剪掉,不应该出现在电视上的。 CTV 在离联邦大选就那么几天的时候播出这个画面,立即引起了一片哗然。不仅哈勃立即召开本不在程序中的新闻会,讽刺狄安胸中没有真正的经济主张;更有人则质问狄安的英语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总理一职;当然还有人则质问 CTV 是否逾越了新闻道德守则;还有人则说 CTV 对说法语者歧视,或者对一个身处多元文化国家的第二语言者有着深刻歧视。
抛开 CTV 历来的保守观点不说,就说问题本身,国家邮报 NATIONAL POST 的一位专栏作者在他的 BLOG 里面说 :”CTV 的画面实际上已经暗示了狄安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有听力障碍的人士 ( 尽管狄安后来这么辨称过 )”, 该专栏作者并说 CTV 主持人问的问题对一个英语是第一语言的人来说是非常直接了当的, 但是对一个英语非母语的人来说则有着 ” 特别 ” 的危险。该专栏作者 ” 具有同情地 ” 说道: ” 倍墨菲误导的狄安值得同情 ” ,但是该作者同时也表示,狄安就想多说一些竞选的话语,所以 ” 狄安当时的情形就像一个饥饿的狗一样迫不及待的咬住他的牛排 ” ,所以显得当时的狄安对墨菲的手势毫不关注。
这位专栏作者也对加拿大这个多元文化国家里面,一个第二语言的总理应该具有怎么样的英语水平进行评论, 他说这个敏感的问题是没有 ” 清楚的,客观的答案的 ” 。他也说即使大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是在目前的加拿大这个全球最大的多元文化国家里面, 在这个多元文化已经成为难以修改的基本国策的氛围下, 要就这个问题达成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无法争论的。只有一条是无可争辩的,那就是要求加拿大的总理在第二语言上听说都没有任何问题或者障碍, 所以在这一点上,有听力障碍的说法显然不在这个争辩的范畴里面的。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 如果狄安真的一直挣扎于他的英语听说能力,那么,联邦自由党早就应该做点什么, 比如在选拔自由党党魁的时候就做点什么, 而不是等到联邦大选的时候才想起这个问题。
不过, 也有批评人士说道, 狄安的英语还不是能力问题,是表明自己观点的问题, 比如说前总理克里靖的英语也是第二语言, 但是克里靖能吧自己的观点讲得非常鲜明,大家一听就能明白。 但是,下宁的表明自己的观点, 还不是一个语言是否自己母语的问题,实际上,很多很多的母语使用者都不一定能清楚表明自己的观点的。
还有读者说,既然英语和法语是同等的官方语言,就不能厚此薄彼。有读者也说了如果哈勃在法语采访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法语新闻会这样处理吗? 关键不是这样的事情一定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政客的采访当中, 但是一定是第一次被一个遍布全加的电视频道给播出来了,所以还有读者认为 CTV 的做法手段太 ” 脏 ” ,而住在 Rossmore 的读者 Duff Sprague 更是诙谐地使用同样地时间格式,说一定要问问主持人墨菲: “If you were not a reporter now,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in your interview with Mr. Dion last Thursday?”
当然,另一个问题更加具有讨论的价值, 那就是 CTV 的做法是否违背了新闻道德准则。 这个问题在美国也许不是一个问题(当然他们有自己的新闻道德标准),美国媒体习惯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从来不惧怕表明自己的媒体是支持哪个候选人,反对那个候选人的。就是现任总统布什,也被美国媒体戏弄过, 也被播出过当初他不懂外交的尴尬时刻。 问题是这里是加拿大,又涉及敏感的法语区,搞不好就涉及了敏感的魁北克问题, 还有移民问题,显然不是哪个政党能处理得很好的。 所以这位博客的作者也说道,狄安接受访问的原始画面是应该被剪辑掉的, 而不应该出现在屏幕上的。事后,联邦自由党的发言人出来说道,当时 CTV 说过,这些采访中出错的画面的讲不会在 CTV 中播出,但是 CTV 仍然 ” 谨慎决定 ” 地播出了, Mark Dunn 说道, “CTV 就想出出狄安的丑,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 。
尽管 CTV 为自己的立场辩驳,但是很多加拿大人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也尽管由于狄安的 ” 绿色提升 ” 计划不受人的欢迎,尽管狄安的自由党和他本人的支持率不高,但是在这个事件上,加拿大人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自由民主党的党魁林顿就说大家都在大选里面很累,偶尔说错了话或者没有集中注意力也是完全可以原谅的,但他完全避免谈论第二语言的问题。也有人认为确实狄安是很累了,所以把采访给搞砸了。唯一令人不安的则是当时的加拿大人看到他把采访给搞砸了。可能是这个前车之鉴吧,后来哈勃也以自己行程太紧为借口推掉了 CBC 的选前采访。
对于 CTV 有没有踩新闻道德的底线一事,很多人笔伐,但是做出最后裁定的只能是 CRTC 加拿大广播电视电讯委员会,他们不立案来做,事件就会不了了之,目前也没有听说有把这个提交给 CRTC” 审判 ” ,甚至没有消息说狄安要求媒体的道歉,也许,换了哈勃,搞不好还会为此与 CTV 打上官司。就是受害者狄安也只是在痛失选战的 10 月 15 日接受众多新闻媒体的采访时候对 CTV 的记者说 ” 你知不知道, CTV 是我可以接受采访的最后一个选择对象。 The last one I want to speak first is CTV , you underatnd?” 明显表示对 CTV 的不满。而作为始作俑者的 CTV ,却显得更为小气,当天的 CTV 并没有播出任何狄安的其他讲话,却仅仅播出狄安对 CTV 说的这一句话。省却落选后的讲话,却捧起一句报复性的台词当作当天最大的新闻,让人觉得其媒体之心实在显得狭窄了些。
笔者则认为,仔细检讨一下 CTV 今年的动作,会发现这其实是 CTV 试图重塑自己新闻品牌,以不同格局来影响受众的又一个大动作而已。 CTV 自己称自己是加拿大新闻第一品牌,其做法和 CBC 如出一辙, CBC 也称自己是加拿大新闻第一品牌,到底谁是,只有观众自己知道。但是 CTV 紧跟美国是出了名的,不仅是捡了加拿大偶像(原有美国偶像)等节目,而且,这个声称是加国第一品牌的媒体却宣布不参与加拿大电视最高奖项 “Geminis” 奖的新闻类角逐,以致今年 CBC 占尽了加国自己新闻奖项品牌的荣光。至于借口, CTV 说自己太忙了, 忙得没有时间来整理和申报这些奖项。但是,也不见得 CTV 不关心加拿大,他今年至少作了两件大事,一是把 CBC 的奥运转播权给抢走了, 所以 2012 年的伦敦奥运将由 CTV 直播;而是将 CBC 的 ” 冰球之夜 ” 的主题曲播放权高价买断,抢走了这个收视率一直占据加国收视第一位置的电视节目品牌的 ” 眼睛 “— 主题曲。作为公私两台竞争的后果,就奥运转播来说, CBC 今年倾巢而出办了一届水平最高的奥运转播,按照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给继任者一个高起点,让他们难弄。就冰球之夜的主题曲, CBC 则发起了征集活动, 向全加拿大人征集,并由在青年人中收视率最高的 THE HOUR” 这小时 ” 的主持人乔治担纲了征集广告片的拍摄,目前征集已有结果,这是后话。这个狄安的采访如此处理,笔者觉得也是两台竞争的一个后果之一, 因为两台都争相想为媒体立下典范,想成为行业中的标准,想显示点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 CTV 播出草本之后还为自己辩护的原因,尽管有识之士一边倒地同情狄安, 认为 CTV 做得过火了。其实,自从多元文化成为法律内容之一后,加拿大的媒体一直就处于这样的彷徨境地之中,既要有加拿大的特色又想要自己的语言权利。这从多伦多星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也可见一斑, 该文章就在 CTV 事件之后刊登, 标题就是我们媒体应不应该在大选中表态?文章说星报以前有强烈的倾向,会明显地说出来支持哪个候选人, 但是现在,没有了,只有倾向,没有明确的表态支持, 所有的媒体都在强调中立的新闻道德中,在强调多元的政策下失声。这个是好还是坏,好的是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坏的是我们不知道人们真正的想法,也难以左右人们真正的想法。显然,类似的评论虽然不会再次出现很多,但是这样的二难困境依然会左右媒体很多年。